“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成仁取义           感天动地

一 、临难不苟免

    据说,还在政变发生前,旧历
八月初三深夜,有好心人曾用石子
向光第家中投进一封匿名信:“山
雨欲来风满楼,不待智者而已知。
行也裴君!葆忠贞以济,毋俟昆冈
之焚,予义无取。”光第看后对夫
人坦然地说:“天祸中国,吾等岂
惜一死以醒国人!”继而向夫人交
待了后事,自豪地指着屋内环拥如
墙的书籍说:“虽然两袖清风,却
也有无限财富--这万亩良田,足够
儿孙们耕耘收获了。”
    政变发生,刘光第等四卿同被
捕下狱。后人记载,光第 “在狱犹
诵《朱子全书》及《周易》。
    当彼乱局,有些情节,无从确
知。但光第 应变镇定如常,则是无
可怀疑的。这来自于他几十年的修
身养性,也来自于对事变的早有思
想准备。在他奉旨入军机时,写给
其弟的信中就讲道:“因有‘参预
新政’四字,遂为嫉妒者诟病,势
如水火。将来恐成党祸。”又说:
“新旧两党,互争朝局……兄实寒
心,惟圣恩高厚,急切不忍去耳。”
所以,抱定临难不苟免之心,自然
卒然临之而不惊了。

二、慷慨就义   从容赴死

    1898年9月28日(旧历十三日),
使者提刘等六人自西门出,刘光第
熟知刑部规矩,乃知出西门就死,
叹息曰“吾属死,正气尽”,闻者
莫不挥泪。
     至菜市口刑场,据《清史稿》
记载:“临刑,协办大学士刚毅监
斩。光第诧曰:“未讯而诛,何
哉?”令跪听旨光第不可,曰:
“祖制,虽盗贼,临刑呼冤,当复
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
刚毅默不应。再询之,曰:“吾奉
命监斩耳,他何知。”狱卒强之跪,
光第崛立自如”。
    其他人对刘光第就义,还有一
些记述:“死后面目如生”;“行
刑,先生颈血激射至高,路人无不
骇叹”;“就西市时,神气冲夷淡
定如平日。行刑后,身挺立不仆,
观者惊叹,咸焚香罗拜,谓君不死
矣。”有些描述,于事实恐有些渲
染, “感天动地”者,实乃刘光第
大义凛然、慷慨悲壮,感动人心至
极也。
       古人有言:“慷慨就义易,从
容赴死难。”刘光第却都做到了。
真古今罕见之人。

三、虽死犹生

    死后,“乡人某某出巨金殓君
及杨君锐,寄柩莲花庵。朝官公车,
无一人不来吊;外省来吊,亦百数十
人,皆相向痛哭。其夕有人叩门遗百

金,夫人力辞不获,竟委之去,终不
得姓名。
    在亲友们的张罗下,刘光第的灵
柩于九月中旬启程,走水路运回老家。
进入三峡时,已至冬天。日光阴晦,
朔风呜咽,白帆鼓荡,橹歌悲伥。噩
耗惊动了长江两岸。各码头上纷纷烧
香设供,化纸钱,对江遥祭。入川时,
已是仲冬,天寒水冷,但沿途的牵夫
听说刘大人的灵柩船,都一拥而上,
沿途助拉,滩滩换接,不取分文。两
根牵索竟有两百多人,把船拉得如飞
似箭。
    腊月初八午时,船抵赵化镇中渡
口。霎时,大炮九响,爆竹连放,家
家哭声震响,人人执香带孝,门前设
供迎柩。父老排队在两匹白布中徐徐
牵引灵柩,绕镇四街一圈,把家乡人
民心目中的英雄壮士,迎放到镇上隆
兴寺的龙潭公所。
    三天的祭奠,灵堂灯火彻夜通明,
从县城、自流井、荣县、隆昌、泸洲、
宜宾、成都、重庆、北京等专程赶来
悼念的人们,与赵化镇人民一起在此
寄托哀思。
    初十晚举行全镇公祭,由秀才蓝
瑞图朗读了文天祥的《正气歌》,并
宣读了祭文。
     祭文曰:
     彼苍者天,忠义何罪?
     歼我哲人,邦国其瘁。
     哀我民思,罔知所屈。
     汉唐遗秽,邦国其坏。
     沟壑能填,白刃已蹈。
     强固曰命,正气浩浩。
     生而为英,死明众志。
     光被四表,功流百世。

     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曰舍身
取义,刘光第之死正是为正义事业
献身,所以是重于泰山的。
     他在刑场上的英勇抗争,长了
正气,打击了凶顽。如他指出的“
不讯而诛”,即引起反响:不久后
在赵冈昌所著:《戊庚辛纪述》中
就指出:”戊戌六君子不谳即决,
即有庚子之擅戮五大臣。刑法治国
之柄,失措如此,人心从此离叛宜
矣。”
    即从刘光第死后,从京城到富
顺,人们自发的沉痛哀悼,已足见
人心所向。试想,赵化镇,一个中
国地图册上找不到的小镇,公然举
行那样隆重的悼念活动,公祭时愤
怒斥责“汉唐遗秽”,全然不惧统
治者的淫威。
    “六君子”的牺牲,进一步唤
起民众,正如当年十二月《清议报》
所载“心不死”:
“败不忧,成不喜,复维新,
誓不止,六君子头颅血未干,
四万万人心心不死。”
        刘光第为人民而死,人民的心不
死,他就永远活在 人民的心中

(本文材料来源于《刘光第集》和赵化镇老协高志辉先生)
返回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