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锐的历史评价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雷奔风驰,瞬息万变。由于人们看问题角度的不同,观点差异,往往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同一个历史事件,存在着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而且,现今的历史研究者与历史上当事人的看法往往存在着差异。杨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 截然不同的两种认识

    长期以来,杨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高大,甚至还有些低微。远的姑且不论,即以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上册为例,是将杨锐划在“假维新”之列的。该书认为,这一系是投机官僚,本质仍属顽固派,只是由于维新高潮到来了,故“随声附和,不出于心”;①或者是见西人之船坚炮利,不若从而效之。于是,便抱着投机钻营的动机加入到维新派的行列里来了。
    范文澜先生还认为,在维新阵营内部,“右派势力最大,中、左两派较小。表现在光绪帝任用专办新政的军机四卿杨锐(张之洞、陈宝箴保荐)、刘光第(陈宝箴保荐)代表右派,林旭(康有为门徒)代表中派。……实际上只有谭嗣同一人尽力新政。杨锐是圆滑官僚,张之洞最亲信的门徒,代表假维新系。②
    多年来,范文澜先生的这种论断是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汤志钧先生在分析六君子的“参赞新政及其对新政的态度”时曾指出:在维新阵营内部,意见不能完全一致,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亦有所区别。有仅代表开明地主阶级利益而富于妥协性的右翼;有代表一部分自由资产阶级利益而调和于左、右两翼的中派;有代表一部分自由资产阶级利益而成为革命民主派的先驱的左派。杨锐虽然“是变法酝酿时期的宣传者和变法实施过程中的策划者,并因而”就义“,但却属于六君子中的右翼。他担心“时局更动会影响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因此,在有些地方,宁可对顽固派妥协,而对比较激进的新政和估计到侵犯顽固派、洋务派利益时,稍加裁抑。③
    这种史学界十分流行的观点,是否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看来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有许多变法的当事人对杨锐的看法,似乎与上述观点有较大差别。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日本,在横滨办起了《清议报》,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最近支那史》,其中亦包括了《殉难六烈士传》。梁启超详述了杨锐与变法维新的关系,特别提到了杨锐对慈禧的看法,谓“君久居京师,最审朝局,又习闻宫廷之事,知二十年来之国脉,昔(皆)斫丧于西后之手,愤懑不自禁,意气形于词色。故与御史朱一新、安维峻、学士文廷式交最契……君习与诸君游,宗旨最合,久有裁抑吕后之志。至是奉诏与诸同志谋卫上,变遂被逮授命”。④
    由梁氏全文观之,他对杨锐的了解是相当深入的,他也十分清楚杨锐与张之洞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揭示出“张(之洞)有子在京师,而京师事不托之子而托之君。张于京师消息,一切藉君,有所考察,皆托之于君,书电络绎,盖为张第一亲厚之弟子,而举具经济特科,而君之旅费亦张所供养也。”⑤然而,梁启超并没有因为杨锐与张之洞关系深厚,而将杨锐划入假维新的行列。相反,他对杨锐作出以下的评价:
    叔峤之接人发论,循循若处子,至其尚气节,明大义,立身不苟,见危授命,有古君子之风焉。以视平日口谈忠孝,动称义奋,一遇君父朋友之难,则反眼下石者,何哉?⑥
  显然,梁启超对杨锐的评价与上面所述那种“假维新系”的观点,差别非常大的。而且,不仅仅是梁启超一个人对杨锐作如是估价,康有为等人亦有类似观点。康氏于1901年流亡在新加坡槟榔屿时,曾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六哀诗》,藉以抒发对在戊戌政变中英勇就义六君子的哀思。诗中回顾了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期间与杨锐共筹新政的经过,而后颇有感概地写道:
    昔开保国会,千丈松磊砢。
    模糊一握手,未得亲右左。
    君言读我书,倾倒亦已颇。
    康有为在《六哀诗》中,满怀深情地记录了他从开京师强学会时起,与杨锐交往的情景。特别称赞他在“京华声利海,十年潜默坐;谢华学独劬,寡交足频裹”;“研精旧史学,维新乃最果”的高尚情操,以及在被拔擢为军机四卿之后,“王相客盈门,不投一刺过,密勿赞新猷,气象皆”的维新业绩。特别是在政变前夕白色恐怖情况下,杨锐并没有退缩,而是密传同志,失声痛哭,共图挽救之策。杨锐的这种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康、梁将他引为同志的重要依据。
    诚然,康有为、梁启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不同,因此,评论中难免带有感情色彩。然而,谁是真维新,谁是假维新,谁是真变法,谁是搞投机,我想康、梁等人在事情平静下来之后,大体还分得清楚,还不至于弄到敌我不分的地步。更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康、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以人划线,不是以个别事例定是非,而是把握住变法的全局,看其究竟对维新事业采取何种立场,尤其是看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然后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我认为,康梁对杨锐的看法是充满了历史感的,因而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待续)
注释:①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306页。
② 同上书,314页。
③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90-291页。
④⑤⑥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卷六。
⑦康有为:《六哀诗》,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