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梗概) ○李敖著阿砖缩写

  编者的话:最近,不少报纸刊登了“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
名”的消息,而且其被提名的作品就是小说《北京法源寺》。可
是,3月10日,《中国青年报》甩出一篇署名“闻铭”的文章
《对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消息的质疑》,本报3月13日文
化新闻版刊登了该文的主要观点。“消息”的传播和“质疑”的
出现,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新闻现象,但不管怎么说,《北京法源
寺》已经成了最受注意的小说之一,本报副刊在这里刊发这本小
说的故事梗概,以让读者朋友对它有个粗略了解。
  北京法源寺是唐太宗亲征高丽失利后建的,原名“悯忠寺”,
意在追念死去的将士。是清朝雍正皇帝把它改名“法源寺”的,
一千多年来,它是北京城的见证、历史的见证。
  1888年春节刚过,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一脸广东人
的长相,留著长辫子,穿著长袍马褂,漫步来到冷清的法源寺。
当他正在出神地看著大雄宝殿前的一块旧碑时,他的背后已经站
著一位和尚,和尚是个彪形大汉。青年人问和尚:
  “法师认为,是法源寺的名字好呢,还是悯忠寺好?”
  和尚对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没有任何惊异,顺口答道:
  “从对人的意义说,是法源寺好;从对鬼的意义说,是悯忠
寺好;从对出家人的意义说,两个都好。”
  “我觉得还是悯忠寺好,因为人早晚都要变成鬼。”
  “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
  交谈之下,两人各显学识,大为相投。和尚是明代袁崇焕仆
人佘氏后裔,袁崇焕冤狱被杀后,没人敢收尸,其仆人佘氏半夜
偷尸埋葬,此后世代守墓。青年人叫康有为。和尚问:“以康先
生这样的大才,这次到京师来,预备有怎样的一番作为呢?”
  “我想来想去,无可奈何之余,发现只有一条路,就是上万
言书,直接给皇上,如能说动皇上,根本上来一番大变法,国家
才有救,一切问题才得根本解决。”
  饭茶之后,康有为离开了法源寺,他决定南归,回广东。因
为他的万言书已经写好,要上书皇帝,但他根本上不上去。当时
的清朝,西太后专政,王朝已病入膏肓,从西太后的发迹史就可
以看出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救药。康有为这次北京之行失败了,只
有一件事使他可以聊以自慰───他毕竟跟皇帝的老师翁同龠禾
搭上了一点线。虽然翁先生认为康有为的上皇帝书语气太直了,
意见也没什么用,但康有为写的《广艺舟双揖》所体现的书法和
古碑却给翁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惊讶这年轻人有如此功力。
  康有为回到广州后,便开班授徒,即所谓万木草堂。他当时
写了三部经世济民的大著作,他要用这些大著作给中国导航,给
知识分子定向。第一部是打破传统学说的《新学伪经考》,告诉
知识分子,要敢于摆脱传统的枷锁;第二部是点破孔子真义的《孔
子改制考》,告诉知识分子,即使是孔子,也是主张改革现状的,
不要怕改革现状;第三部是提出未来远景的《大同书》,告诉知
识分子,应先走改革路线以至小康,最后再到大同的境界。康有
为收了十几个学生,其中最突出的是17岁就中了举人的梁启
超,也是广东人。
  就这样过了数年,到了1894年。这一年日本跟中国打了
一场甲午战争,中国大败,中国人由此感到的耻辱,远甚于此前
被英国鬼子打败。在这种耻辱下,中国知识分子们开始有了激烈
的反应。第二年正好是各省举人进京考进士的时候,当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后十几天,举子们来了个“公车上书”,即联合
向皇帝上书请愿,陈时局,请变法。这个事件震动了朝野。康有
为考上进士后,为了鼓吹自己的思想,先办了一个《中外公报》,
又发起组织了一个救国团体强学会。这期间,60多岁的翁同龠
禾会见了38岁的康有为,康有为痛陈中国的弊病在于守旧,翁
先生被打动,并答应找机会推荐康有为。但不久,康有为就感到
在北京难以立足,他又一次离开了北京。
  康有为南下后,梁启超留守强学会,但强学会只维持了三个
月即被查封。这一天,梁启超来到了法源寺,在那里,他结识一
个湖南汉子,谭嗣同。谭嗣同是湖北巡抚的少爷,曾游历各地,
才兼文武,一身豪侠之气,所结识的人既有文人也有侠士,包括
大刀王五。这次会面四个多月后,梁、谭先后南下了,他们意图
在南方做些根基性的工作。梁启超先在上海办《时务报》,开大
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并且创办了女学堂,后来转到湖南巡
抚陈宝箴手下与陈三立、黄遵宪等一起办时务学堂,谭嗣同也来
到了时务学堂任教师。就是在那里,他们教出了像蔡锷这样的学
生。
  1898年戊戌年,梁启超回到上海。这一年,光绪皇帝已
是28岁的青年,他4岁就当了皇帝,但由于长期处在西太后的
淫威之中,一直感到压抑,他想改变这种状况,也想挽救祖宗的
江山。这一年恭亲王死了,他死后18天,4月28日,光绪皇
帝得以召见康有为,代价是翁同龠禾被罢黜,因为翁老师极力保
荐康有为,招致西太后的忌恨。这次召见之后第7天,皇帝就下
诏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以后三个月中,在康有为的筹划下,一批
年轻的知识分子被重用了,即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
被任命为军机章京行走。
  谭嗣同是7月间被皇帝召见的,他一被召见,就在王五的镖
局里引起了震动:“他去见了皇上!”“他去见了皇上!”“谭嗣同
背叛了我们!”谭嗣同是他们的“三哥”,而江湖中人向来对满清
不满。当谭嗣同来到镖局的时候,胡七几乎要和谭嗣同打起来,
王五劝阻了。谭嗣同跟他们讲满汉都是中国人,中国要自强,要
维新变法的道理,他们似懂非懂,而且有点不对劲的预感,但都
表示相信谭嗣同。谭嗣同说,他接触过革命分子,要不是受了康
有为的影响,要不是碰到光绪皇帝,他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现
在他认为光绪皇帝的作为是历史的一个机会,他决定以身一试。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戊戌变法”了,或者叫“百
日维新”。变法维新实际上从6月11日正式开始。这一天,光
绪皇帝诏定国事,宣布变法自强,接著就是紧锣密鼓的一连串除
旧布新的改革,除旧方面废八股、废书院、裁绿营、裁冗衙冗官
冗兵、禁止妇女缠足等,布新方面荐人才、试策论、办学堂、设
农工商机构、设矿务铁路局、提倡实业、奖励新著与发明、翻译
新知、准办学会、准开报馆、广开言路、军队改练洋操洋枪、准
备实行征兵等等。但是,西太后的手正在伸出来……
  不论多少夜以继日的推进,一切却显得不对劲了,光绪皇帝
终于觉察到危机就在眼前。有消息说,大概就在10月里,皇上
陪西太后到天津阅兵的时候,废立皇上、解决新党的行动就会展
开。9月中旬,光绪当即密诏康有为等设法救主。9月18日,
在南海会馆里,康有为等捧著密诏商量著办法。他们做了紧急的
决定:第一,要想办法救皇上,谭嗣同提议去劝说有新军在手的
汉族军头袁世凯,袁头脑较新,皇上这两天连续召见两次,已表
示重用他;第二,康有为速离北京,以保全火种。
  千钧一发,谭嗣同自告奋勇,只身前去劝说袁世凯,他说,
不管袁世凯可靠不可靠,这是最后一著棋。他来到了法源寺,此
时袁世凯住在这里(谭嗣同孙子谭训聪写《清谭复生先生嗣同年
谱》中说谭“亲赴法源寺访袁”,袁世凯《戊戌日记》则说他住
的是法华寺,李敖在小说中是“将错就错”)。谭嗣同向袁世凯出
示了光绪皇帝的密诏,并告诉他,救皇上、救中国,在此一举。
谭嗣同表示,根本的关键在西太后,只有清除了西太后,才能解
决问题。如今要袁配合的是:一、杀掉荣禄;二、包围颐和园。
至于进颐和园对付西太后,无须袁派兵,他谭嗣同在北京可掌握
好汉几十人,并可从湖南招集好将多人,足可解决园内的一切。
  9月20日清早,康有为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后几经周折,
到了上海。与此同时,梁启超进了日本公使馆。
  袁世凯表面上同意了这一计划。但是,谭嗣同走后一个小时,
荣禄就得到袁世凯的报告;第二天清早,颐和园的西太后,从荣
禄那里也知道了真相。9月21日,西太后正式“临朝训政”,
103天的变法维新,从这天起宣告结束。两天以后,消息传来,
光绪皇帝已失掉自由,被西太后关在皇宫的湖心小岛瀛台。
  谭嗣同住在他的北京浏阳会馆(他是湖南浏阳人),他已决
定一死,以警世人。他先到日本公使馆把自己写的《仁学》书稿
交给梁启超,并与之诀别,然后回到浏阳会馆,日本公使馆派人
送他回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销毁和处理了一些材料,随即去大
刀王五的镖局,他向王五等告别,并托以营救皇上的后事。当他
再次回到浏阳会馆时,南方来的革命党人前来接他,他不想走,
只愿一死。此前,梁启超、日本公使馆、大刀王五这几方面都曾
劝说谭嗣同离开北京,以图以后,谭嗣同都没答应。
  1898年9月25日,梁启超乔装离开北京去日本。同一
天,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关进了刑部监牢,这里曾关过明代
的忠臣杨继盛和左光斗。坐狱期间,谭嗣同在狱中留下一首题壁
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处斩谭嗣同等人的圣旨是9月28日下的,被
处斩的人共六位: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
仁,史称“戊戌六君子”。杀人的地点是北京菜市口,监斩官是
军机大臣刚毅,谭嗣同临死前发出了一声呐喊:“有心杀贼,无
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人收了他的尸体,在法源寺超度。目睹百日维新的结局,
法源寺的佘法师决定把心爱的徒弟普净“赶”出寺门,不让他在
寺里虚度年华,并对普净坦露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这位佘法师和
大刀王五都曾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左右。
  1926年秋,有一位老人来到法源寺,他就是38年前来
过此地的康有为。他来此地凭吊过去,碰到了正好也来到此地的
一位中年教授,名满天下的北京大学教授李十力(熊十力),而
且这位教授就是当年佘法师的小徒弟普净。更让康有为想不到的
是,这位李十力15前参加了辛亥革命,5年前又参加了共产党
的革命。
  小说的尾声对后来的历史作了些交代,其中有一个事不妨录
下来:1927年4月28日,康有为死后两个月,张作霖在北
京绞死李大钊、李十力等共产党员21人,其中李十力移柩法源
寺(关于李十力的情节,作者糅入了他人经历进行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