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的戊戌维新图书出版概况

陈铮

    长期以来、特别是从50年代以来,戊戌维新一直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大批研究著作和资料书籍相继出版。80年代以来,戊戌维新史研究再次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据统计,从1980年至1998年间,仅中国内地出版的关于戊戌维新的图书就在150种以上,其中研究性图书和资料图书大致各半。本文试从图书出版这个角度,透视中国80年代以来的戊戌维新史研究状况并展望其未来。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  戊众维新基本资料图书的出版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戊戌维新运动中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官方文书、私人著述、报刊杂志。这些都是戊戌维新史研究的珍贵资料。50年代至60年代初,整理出版了一批有关的档案、期刊和论著,主要有: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神州国光社,1953);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戊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标点本(中华书局,1958);影印本《湘报》(中华书局)等。80年代后,在整理出版戊戌维新运动史料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综合性资料图书的出版
    1.历史档案史料图书1984年,中华书局重版了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辑录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至八月问一批有关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的奏议和上谕。1987年又影印出版了《清实录》,其中第57册所录光绪二十四年四月至八月有关变法档案可与《东华录》互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7)全书120册(辑),按类项影印,第32册内政类的“戊戌变法”项,录有戊戌维新变法奏折80多件,包括光绪二十、二十一、二十四年的一批康有为和其他官员的奏议,其中较完整地公布了许多官员对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的签注、签语、条议等。该馆还编辑影印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大学出版社,1996),其中有关戊戌维新的上谕有200件左右。这些朱批奏折和上谕无疑是研究戊戌维新史的第一手史料。
    2.报刊资料的影印出版
    80年代来,影印出版了《申报》,其中刊载有许多维新变法活动的信息。戊戌维新时期的几种重要刊物《强学报》、《时务报》、《昌言报》、《集成报》、《实学报》,以及戊戌政变后创办的《清议报》等,近年已经由中华书局陆续影印出版。(二)人物资料图书的出版近十几年来,在搜集、整理、出版有关戊戊维新时期人物的资料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康有为资料图书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的论著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80年代以来,中华书局相继出版的康有为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礼运。中庸注》、《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诸天讲》、《康子内外篇·实理公法全书·民功篇》、《春秋董氏传》、《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孔子改制考》(前八种楼字烈整理)。此外,还有《长兴学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南海先生口说》(吴熙钊、邓中好校点,中山大学出版社)、《康有为先生墨迹》(申松欣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康有为诗文选》(陈永正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周纯昌的《康南海教育文选》(广东高教出版社)以及钟叔河主编的《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岳麓书社),等等。
    除上述之外,汤志钧编有《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选录康氏1876—1927年间带有政治主张的文章、演说、函电、诗作和序跋等300余篇,其中有关戊戌维新的作品占2/3。《康有为全集》第一、二、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92),辑录康有为1898年前的主要专著。
    《康有为遗稿——戊戌变法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收录奏议、论说、专著、函电等200篇,其中戊戌变法前的51篇,所收资料是从1961年康有为家属捐赠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文物中整理出来的。
    上海市文管会编的《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资料也是来源于康氏家属捐赠的康氏遗稿,书中选编奏稿、论说、书札、章程、征信录、密电码等190件,40余万字。方志钦主编、蔡惠尧助编的《康梁与保皇会——谭良在美国所藏资料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一书收录了美国保皇会的一位领袖谭良(字张孝)保存下来的有关保皇会的资料,其中包括康氏的函牍37通,诗文7篇。
    上海市文管会编《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刊布康有为国外游记26种,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据手稿刊印,颇有价值。
    2.梁启超资料图书
    梁启超作为戊戌维新运动的另一位重要的领袖,80年代后新版或重版的资料图书数量之多仅次于康有为。
    《饮冰室合集》长期以来都是梁启超研究的重要资料,1989年后中华书局重印了3次。此外,还有多种梁启超著作选本出版。方志钦、刘斯奋的《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共46万字。选录作品的原则是:着重选取政治性的,学术性的其次,诗词又次之;选其最有影响者;兼顾不同题材、不同年代、不同篇幅的著作。李华兴、吴嘉勋的《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计67万字,选辑论文、专著、演讲、函电、自述、游记、书序等120篇,其中未收入《饮冰室合集》的有25篇。夏晓虹的《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75万字,收文108篇。按时论、杂谈、人物、游历、宗教、历史、文学、学术、治学、人生、文化分类编排。王蘧常的《梁启超诗文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选文17篇,其中有关变法维新的12篇;选诗36首,大多是政变后的作品。朱维挣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对《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详加校注,订正了各种版本的舛误。葛懋春、蒋俊的《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选文67篇,另有《三十自述》和《清代学术概论》2种。还有《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等。
    此外,还有丁文江、赵丰田的《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该书的基础是20年代丁文江编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末刊油印稿),经赵丰田先生补充后印行,书中资料丰富。《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中华书局,1994)所收系梁启超亲属珍藏的末刊书信手迹,对了解梁启超在民国时期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对子女的亲情和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李国俊的(梁启超著述系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比较完备地记录了梁氏的著述情况。
    3.其他相关人物资料图书
    严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他的论著与译作对戊戌维新运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80年代以来,严译西方名著已由商务印书馆重版。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栻主编的《严复集》,共120万字,包括诗文、书信、按语、著译和日记等。
    蔡尚思、方行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辑录谭氏生前编定的专著、自定的稿本及未结集的书简,散见于书刊的论文、讲义、分类编次。周振甫的《谭嗣同文选注》(中华书局,1981)节选《治言》、《仁学》、《治事》和《报贝元征》等文近20万字,并加注释。
    《刘光第集》收遗著30万字,分为文、函、诗三类。《唐才常集》录论文、课艺、书简和诗文百数十篇。《樊锥集(外一种——毕永年文)》所收系发表于报刊上的政论文章。胡珠生编《宋恕集》收入专著、杂著、函牍、家书、诗词和日记等94万字。彭国兴、刘晴波编《秦力山集》收录论文47篇。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辑录专著、译著、文章、条陈、书信、诗作等30万字。汪叔子编《文廷式集》全书112万字,收入奏议、文章、译述、史志、书简、诗词、联语等。此外,尚有陈义杰整理的《翁同龢日记》,以上也均由中华书局出版。《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1986),内有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书信。夏东元编《郑观应集》,收录郑氏著作200万字左右,反映出早期维新思想的基本风貌。

二 戊戌维新研究图书的出版

    80年代以后,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史学界对戊戌维新史的研究逐渐深入,涌现出一批研究性新著,内容也比以往更加广泛。
    (一)关于戊戌维新史综合性研究著作
    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共43万字,是作者长期致力于戊成维新研究的综合性著作。书中对康有为早期的变法活动,湖南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均做了比较系统地叙述和探讨。读书“后记”说明,《杰士上书汇录》尚未整理出版,“本书早经排就,无法参照这些新史料修订补充”。
    范士华的《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14万字,是“干部文史丛书”之一种,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戊戌维新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基础、政治纲领,并将其与德、俄、日的变革相比较,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0余万字的中级读本还有王栻的《维新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万余字的通俗读物有王汝丰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等。
    80年代后出版了几种戊戌维新史研究的论文集,主要有:胡绳武主编的《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收文30万字。李文海、孔样吉编的《戊戌变法》(巴蜀书社,1986),分“建国以来戊戌变法史研究概述”和“建国以来戊戌变法史研究论文选”两部分。“概述”介绍了30多年来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作用,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帝、翁同龢等主要人物的评价等问题研究进展的情况;选录有代表性的论文20篇。此外,还有广东省康梁研究会编的《戊戌后康梁维新派研究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所收36篇为提交1993年“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学者论文。王晓秋、尚小明主编的《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收录了一组多角度研究晚清改革史的论文,其中上篇均为研究戊戌维新史的文章。
    (二)研究康有为的著作
    1.对康有为变法奏议的研究
    康有为的《戊戌奏稿》作为研究康有为及戊戌维新史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人们深信不疑。70年代台湾学者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一书的出版,率先披露了康有为篡改戊戌奏稿的奥秘。继之,80年代,青年学者孔祥吉在占有大量重要档案史料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推出《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和《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等书。书中征引许多鲜为人知的新史料,揭示了康有为奏议的本来面目,以康氏的变法奏议为基本线索,深刻阐明并重新评价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思想和活动,从而把康有为与戊戌维新史研究推向深入。
    2.对《大同书》的研究
    《大同书》是研究康有为乃至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关于《大同书》写作和成书年代,及其性质的评价一直存在不同意见。80年代初,上海市文管会整理康氏亲属捐赠的康有为遗稿时,发现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手稿4册;后来天津图书馆馆藏的(南海先生大同书稿》也发现。1985年,津沪两地分藏的手稿合壁成《康有为(大同书)手稿》,影印出版。学者据此手稿的原貌,研究认定了《大同书》写作和成书年代。此后出版的康有为传记,均借助该手稿,较符合实际地论述《大同书》请问题。
    3.康有为传记图书
    10多年来出版了多种康有为传著。马洪林出版了54万字的《康有为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系统记述康有为的生平思想、理论建构和实践活动。
    董士伟的《康有为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是“国学大师丛书”之一,着重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把传主置于时代思潮的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融合中,探讨传主的生平思想、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勾画出康有为作为一个悲剧式的启蒙思想家的新形象。
    另外还出版有《康有为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宋青蓝的《康有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等。
    4.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著作
    康有为哲学思想,在康有为传记和思想史专著中均有所涉及,而专门论述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图书有邝柏林的《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唯心主义体系与一些泛神论倾向”、“变易进化思想与唯心史观”、“人道主义‘大同’思想”和“后期哲学思想的堕落与反动”四章标题,大体上反映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三)研究梁启超的著作.
    1.梁启超传记图书
    孟样才的《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1),可以说是80年代、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版的第一本梁启超中型传记。书的结尾说:“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活动揭示了一个真理:任何人,即使一时站在时代潮头指导历史运动的伟大人物,也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灵敏地反映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的历史运动,才能永远与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命运。否则,他就会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梁启超之所以成为一个把伟大和渺小、光荣与耻辱结合一身的历史人物,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和活动没有一直反映历史的要求。”该书出版受到学者的关注,某些观点也引起异议。
    李喜所、元青的《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4)着力处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寓评论于叙史之中,叙中有评,评中有叙,以梁氏的政治活动为经,政治思想为纬,学术文化分段插入;第二,突出梁的个性,对其个性形象、发展、回归、升华过程着墨较多,家庭生活、业余爱好、交友出游、情感起伏、思维方式也加以评述;第三,客观地叙述梁氏的学术文化观点和贡献。
    耿云志、崔志海的《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认为梁氏是中国过渡时代的典型人物,因而应“把他放到中国近百年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中来审视他的思想、言论和活动”。书中认为,梁启超在中国走上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的过程中,“政治斗争”,时激时随;在文化上亦中亦西,力求融贯中西;在学术上亦新亦旧,力求新旧汇通。他为一整代青年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无愧为沟通两代之间的一位大师。
    陈其泰的《梁启超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作为史学家系列之一种,重点论述传主最突出的一点,即爱国的思想和行动、思想启蒙的贡献。作者认为这些也是梁氏在文学上取得超越前人成就的重要原因。《旷世奇才梁启超》(武汉出版社,1997)作者董方奎称该书“只侧重在某些方面写梁启超的一生,并试图匡正梁启超研究中的‘左’的影响”。
    2.梁启超专题研究图书
    梁启超的专题研究图书,内容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化、教育、法律等广泛问题。
    张颐著,崔志海、葛夫平译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被认为是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力作之一。该书一反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所持“西方的冲击”的偏见,通过对1890一1907年中国这个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考察中西思想在诸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探讨它们对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梁是这个过渡时代的关键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塑造出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思想。
    此外,书还有美国学者勒文森著、刘伟译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国内学者钟珍维、万发云的《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宋仁主编的《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0),连燕堂的《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漓江出版社,1991)。而易新鼎的《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州古籍书社,1992),系统地考察并评价了梁启超对先秦诸子的比较研究,两汉至宋明儒学思想衍变的分析、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总结分析,以及佛教吏略论及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和贡献。
    3.梁启超政治思想和实践研究图书
    董方奎先后出版了《梁启超与护国战争》(重庆出版社,1986)和《梁启超与立完政治》(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两书,前者主要是通过梁启超与护国战争的始末,考察梁氏政治思想的变化、发展,并作出了评价。
    (四)研究其他相关人物的图书
    80年代来,又有多种研究谭嗣同的图书问世。如邓潭洲的《谭嗣同传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作者曾在50年代调查过与谭氏有交往或接触的唐才质、刘叔通、曹典球,得到许多重要材料。李喜所的《谭嗣同评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对谭嗣同研究中聚讼纷坛的5个问题,即谭氏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谭氏研究佛学是否厌世的表现、戊戌政变后谭为何不离京出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尚有徐义君著《谭嗣同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郑云山著《谭嗣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王克骏著《谭嗣同》(中华书局,1980)等。
    1987年谢俊美出版了10万字的《翁同龢》(上海人民出版社)后,于1994年又推出48万字的《翁同龢传》(中华书局),该书以时间为序展开传主的一生活动,在时代潮流和特定的背景下考察和评价其生平活动和历史功绩,对传主在维新运动中的变法思想、基本态度和表现、开缺回籍等情况和原因做了具体研究和分析。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对戊戌维新运动乃至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80年,“中国历史小丛书”章回的《严复》重印。1984年王、俞政的《严复》(江苏古籍出版社)作为“中国历史名人丛书”出版。1990年,美国学者许华茨著、滕复等译的《严复与西方》(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严复不仅深刻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了解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思想的特征,书中具体剖析严复的思想及其对西方文化东来的取舍态度、立场,审视西方文化思想著作对严复乃至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
    黄遵宪对戊戌维新运动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郑海鳞的《黄遵宪与近代中国》(三联书店)把黄遵宪的思想和活动置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具体环境中进行考察,评析他在外交活动、变法维新、诗歌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这是一本颇有深度的传记。徐水瑞的《黄遵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是一种适合于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的读物,书中“在戊戌维新”一章中简要地介绍了黄遵宪对戊戌维新运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夏东元的《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85)是在编辑《郑观应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著。书中专立篇章叙述郑观应在戊戌运动前后的政治态度及其维新的实践活动。90年代初,忻平的《王韬评传》(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和张海林的《王韬评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先后出版。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有密切关系,与戊戌维新运动也不例外。冯天瑜的《张之洞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对张之洞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过渡型的人物做了系统的记述和评析。其中第八章勾画出张之洞在戊戌变法前后的“踩钢丝”式的矛盾表现:从列名强学会、资助《时务报》,到出版《劝学篇》,攻击民权说,戊戌政变后又为“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被捕奔走保救。
    袁世凯被认定是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陶菊隐的《袁世凯演义》(中华书局,1979)10多年里屡次重版,以演义的形式为袁的一生画像。李宗一的《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则是学术性传记,第四章从袁氏在1895—1898年间“混入维新运动’,“两面派的手法”和“出卖维新派”三个方面记述他“假维新,真出卖”的表现与实质。
    李鸿章由于在甲午战争时期主和战败,遭到遣责,到戊戌变法时期未有明显的表现。这也许是一些李鸿章传记书中较少涉及李氏对戊戌维新态度的缘故。庄练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1987)中就不曾涉及戊戌维新时期李氏的表现。刘广京等编、陈绛译的《李鸿章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也末论及1895年后的李鸿章。而叶林生、刘新廷的《李鸿章》(黄山书社,1988)有一节写李鸿章“戊戌年间的奇特立场”,认为此时李鸿章扮演的角色不是用“顽固”或“反动”几个字所能概括的。他虽在维新运动初期就充当反对派,但“定国是诏”颁布后,又将荣禄在光绪面前弹动康有为的消息透露给康本人。戊戌政变后有人竞把李当做康的同党,最终还是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参与镇压维新运动。
    汤志钧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和庄练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均有光绪和慈禧传,对其各自对戊戌维新的态度与作用做了精练的记述与评价。近年出版了多种有关光绪和慈禧太后的传记图书,如冯魁的《光绪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孙孝恩的《光绪评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左书锷的《慈禧太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徐彻的《慈禧大传》(辽海出版社,1994)等。

三  戊维新研究和图书出版展望

    回顾1980一1998年问关于戊戌维新图书出版概况,可见品种繁多,题材多样,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史学界对这个历史课题研究深入的状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应看到在戊戌维新史研究及其图书出版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例如:从现有的图书看,系统、综合研究戊戌维新运动自身的高水准图书为数并不多;反映维新派的活动、特别是康梁维新派在海外活动的图书尚不多见;人物传记图书较多,居于首位的是梁启超,康有为次之,其他相关人物传记较少,特别是对被认为属于“反面人物”的传著更少;还有许多重要的资料,如有关人物的文集、日记、笔记、海内外报刊资料等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出版;等等。这说明,戊戌维新史研究和出版领域的天地广阔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另一方面,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香港和国外学者间的学术成果和出版物的交流,这也是促进戊戌维新史研究深入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