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戊戌变法史,歧见林立,还各有各的依据,那么问题就在于所依据的史料可靠与否


对《清史稿》的评估

“评估”方法是搜集对该史籍的评论意见,供读者综合分析,自行判断其可靠程度
一般信息
总 说
评论摘要

 【简介】《清史稿》,赵尔巽主编。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年修成。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等一百多人。本书体例一如历代的正史,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四个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本书的编写刊行虽在辛亥革命以后,但由于编写者大多为清室的遗臣遗民,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朝史,更因为本书成于众人之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又不认真校对,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本书记事上起努尔哈赤称帝,下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时为止。本书大部分依据《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写成,编者对这些史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使读者能够得到比较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历史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本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出版简讯    下载 6.5M

【梦史氏按】

 《清史稿》被一些媒体列为“正史”,对于研究戊戌变法自然是一份重要史料;然而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是需要搞清楚的。学者对此的意见大致相近,总的说是指出其有三点短处:力量不足,观点不对,方法不当。吾以为,人力财力不算大问题,萧一山以一人之力尚能完成《清代通史》,毕竟《清史稿》以百人之力历14年之久。观点问题则明眼人不难看出,毕竟它主要是或乱加褒贬,或故意不提,而并非篡改史料。而对史料的运用不当,恐怕是今天人们运用它的最大不足。
  然而,它还是提供了相当的资料,可供参考。
  当然,在今人运用更全面的史料的著述前面(如茅海建教授关于戊戌政变的论文),它自然得退避了。

 

 

陈恭禄谈清史稿

戴逸谈清史稿

张革非等评述《清史稿》

 

刘海峰谈《清史稿》撰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