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史氏按】长期以来,流传着“康梁变法”的提法,至今还有认为是康有为发动和领导戊戌变法的,以至有人学了这段历史,提出“为什么康有为要依靠光绪来变法”,似乎光绪是可有可无的
    吾颇不以为然,试析之:梁启超曾将办洋务称为“变事”,以与“变法”相区别。变事可以是地方官员办的(如李鸿章、张之洞),甚至地方绅商也可办(如张謇)。再者,鼓吹维新,则一介书生也可做,就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陈独秀、鲁迅、胡适,戊戌思潮的主将可说是康有为。但是,要改变国家基本制度,那只能是中央政权的事,就清朝而言,必须是经过皇帝颁布谕旨,以立法行政。所以,发动和领导戊戌变法的只能是光绪帝。
   再全面些,宜加上“在康有为等推动下”(康是最有影响的鼓吹者和顾问)和“慈禧的支持下”(慈禧是最高权力者)。
    而作为变法的中心人物,光绪对其成败得失就得承担历史责任。鉴于对他的功绩没有什么异议,所以,推荐读者一定看看关于“失误”部分。这样,也许可以跳出康梁宣传的“维新派完全正确、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破坏使变法失败”的老套。

光  绪  帝

(1871-1908)

简  历

    光绪即爱新觉罗·载湉,咸丰帝弟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同治帝死后无子,故由他继大统。时年仅4岁。1875至1908在位,庙号德宗,年号光绪。光绪即位之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光绪十三年)亲政,但慈禧仍"训政"两年。1889年后,慈禧依旧掌握大权。光绪受时势的感召和亟欲摆脱太后的控制,颇想有所作为。1898年(戊戌年),光绪于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次"训政"。光绪被幽禁于瀛台。百日维新失败。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八国联军迫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挟持,逃至西安。1908年11月14日,光绪死于北京。

光绪图片集

《清史稿·德宗本纪》 “之一”  “之二”

《清史稿·德宗本纪》按年月顺序,列叙了光绪朝大事。最后总结:“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 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 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廉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 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

~~~~~~~~~~~~~~~~~~~~~

有关光绪的书目

网上光绪纪念馆

 

评 价 种 种

    光绪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有关他的评价目和研究也多集中在这一阶段。戊戌变法后亡命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极力称颂光绪的“圣德”,赞扬他舍身忘位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持相反观点,斥之为“小丑”,“未辨菽麦”,只不过是为保全自己的皇位而变法。这些评论不免带有感情色彩。
    解放后,以范文澜等评价光绪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他“有高度的变法决心”。他们称赞光绪由封建皇帝变成维新之首,是值得尊崇的,变法失败并不损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对光绪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也还有的指出:“德宗之所以亟于变法者,实基于甲午战后清政府之经济危机,人民革命因素之不断成长,与夫摆脱以慈禧为首后党之束缚,巩固封建统治,掌握实际政权,所谓‘其迹则公,而其心则祗以保吾权位也’"
    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对传统观点提出异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光绪究竟算不算维新派皇帝。一种观点认为光绪不是维新派的皇帝,在变法中执行了洋务派的路线。他们指出:光绪没有真正地接受维新派的变法纲领。政治上没有采纳康有为开制度局的建议;组织上倚重洋务派;经济上拒绝维新派废除厘金的主张,商务局也不让普通商人参加;在改革考试方面接受的是张之洞的提议等。所以,光绪不过是一个洋务派皇帝。但这种观点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另一种观点认为光绪对康有为言听计从,在变法中执行了维新派的路线。如果没有光绪的锐意进取,就不会有百日维新。光绪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试图仿效外国来革新中国的开明皇帝”,他虽然有严重弱点,但并不能证明他只是个洋务派的皇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光绪即不属于维新派,又不是洋务派,而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皇帝。其理由是:光绪支持变法维新,已突破了洋务派“筹饷练兵”的框架;组织上并未重用洋务派,相反,倒是把李鸿章赶出了总署;他不顾个人安危,极力保护维新派。但光绪支持变法的动机和康有为有区别。他缺乏转变为维新派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也无魄力同慈禧决裂。这些因素决定他只能是一个爱国皇帝。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光绪是向维新派转变过程中的皇帝。有的学者还讨论了光绪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义和团运动时期的评价及其死因等问题。《再评光绪帝的历史地位》一文通过分析光绪所处地位及其亲政时的主要业绩,阐明他是一位资产阶级化的爱国皇帝。这是一种崭新的观点。(注)

专 题 文 摘

关于变法策略的失误
亨廷顿论光绪的策略失误
网上搜得:“得道也有寡助时”

得继帝位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摘录之一

早年思想
《光绪皇帝维新思想溯源》摘录

婚姻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摘录之二

帝后政治权力关系
茅海建论……(简述) (详述
石泉论……

锐意变法一例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摘要

政变后之状况
政变初之对光绪的处置   此后光绪的处境

光绪早夭之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人员说  光绪与李莲英

戴逸:光绪之死(新)  光绪最后二十天的健康情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