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史氏按】清末重臣张之洞,在戊戌年的百日维新舞台上,似乎其身影不彰。但这只是表面。陈寅恪在回忆戊戌变法时指出:“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 ” 此一论断,吾以为意义重大。而后者之中当首推张之洞为代表。
     多年以来,论者往往是重前者轻后者,甚至以康有为之是非为是非,认为舍康党之外别无维新力量。现在我们应该可以平心静气地回顾百年之前的历史了。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试比较一下此二人之作为:
     以吾之所见,康有为诚然志气可嘉,然就其实绩而言,可概括为:思想鼓动,无往不胜;政治运作,战无不败。
     反观张之洞,在封疆大吏任上,其推动教育、经济、军事、政治的近代化,硕果累累,昭然在目。其后在清末新政中,实力推行,堪称中流砥柱。
     有人称张之洞是个过渡型人物,其解释引用哥德之言:他是时代的产儿,如果早生二十年或晚生二十年,他都将是另一种类型。吾思之再三,总觉得谁人不是如此呢?当然,把历史比作长河,那么河流也有平缓和激流的不同段落;晚清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如茅海建教授所称之“转型人物”,吾以为对张之洞更为恰当。
     《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誉亦由之,毁亦由之。如果我们从转型的角度来看,此篇实在是一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纲领。
     当然,纲领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对于转型社

张之洞


     (1837-1909)

会而言,悬一超越时空的标准(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去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恐非明智。
     至于说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实由张之洞准备的条件,所以说张是种豆得瓜(前提是认定张之所作所为,只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是否可以换一种眼光来看,发掘其中深意;而不要停留在八九十年前之人的见解上。
    上引陈寅恪之言,只说到戊戌变法,吾以为完全可以扩大其范围,从洋务、维新直到新政,张之洞作为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的官僚,代表了一条推动转型、实现近代化的路线。(李鸿章、袁世凯先后在直隶推行的洋务和新政,也是这条路线的代表),这是一条稳健的、重实干的路线(用今天的话语,可冠以'务实'一词)。他的理论和实践,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其成败得失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现在流行的说法,张之洞既趋新而又护旧(),所以说他是矛盾的,对其旧是应该批判的。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张尽弃其旧,推行全新的纲领,结果会怎样呢?也许,正是其"半旧才使得其半新得以实现。
     回到开头所说,作为稳健派主将的张之洞,缺席戊戌变法的前台(或曰缺席主角),以致变法主导力量的结构失衡,恐怕正是形成悲剧的主因之一。
     后记:“张之洞专辑”做了两年有余,除了期间插入“明治维新专辑”外,进度放慢也是原因。懒惰虽或有之,更多的是超出片段历史的阅读和思考。对于本专辑而言,其收获便是观点的更新,简言之,即完全认同陈寅恪公所言:“当年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简  历

    张之洞(1837一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73年授四川学政。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1889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1894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中日《马关条约》议订立之时,张之洞上疏反对议和,要求变法。1895年8月,他捐款列名北京强学会。11月又列名上海强学会。次年,清政府查禁北京强学会,张之洞以反对康有为“孔子改制”学说为由,查禁了上海强学会及《强学报》。不久又任湖广总督。1898年4月,张之洞著《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著名论点。1900年,与刘坤一创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地区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1年,与刘坤一联名上书变法条陈,多为清政府所接受。第二年,任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次年充实录馆总裁官。张之洞在清未有很大影响,被视为洋务派的新领袖。
      

张之洞年表

《清史稿》列传:张之洞

有关张之洞的书目

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搜书后记

评 价 种 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否是时代的思想精华?
  ■从清流派的清谈,到洋务派的实干
  ■是加强了反动政权,还是扶植了民族资本?
  ■"种豆得瓜"--救亡反助亡,辛亥革命何以成功在武昌?
    有关张之洞的研究,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即张之洞在中法、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他经营的洋务事业的评价及如何看待其代表作《劝学篇》。
     传统观点一般对张之洞在反侵略战争中的贡献避而不谈,基本抹杀其功绩。他们认为:张之洞举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这些企业本身就直接构成反动政权的一部分。而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反对维新运动的政治纲领,代表着戊戌对期的逆流。
     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对传统观点提出批驳。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几乎持相反观点。而第二个问题即如何评价张之洞的洋务活动及事业争议较大。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封建地主抗战派。《劝学篇》是张之洞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富求强的纲领,虽有不足之处,但他提出的一整套学习西方经济、文化及开展外交、加强国防的具体措施切合当时的实际,在历史上起到积极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是他总结的倡导中国的道德加上西方的科学,作为中国求强求富途径的思想精华。
     在研究张之洞的洋务事业的基础上,现在又产生了两种新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张之洞经营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都含有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成分。另一种观点只承认张之洞的洋务事业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反对夸大其作用。(摘自《重新认识百年中国》冯天瑜 何晓明 著)

张之洞研究综述:建国以来…… 百年来……

学者论张之洞: 戴逸 茅海建 苑学义 冯天瑜等

专 题 文 摘

推动经济近代化   

山西起步 广东上路 湖北大展宏图 各方评论

推动教育近代化

   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附录:关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推动军事近代化

   张之洞与自强军  张之洞编练湖北新军

张之洞在外务活动中
维护利权与对外开放思想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
对张之洞的外务活动的批评意见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
按语  1901-1905年新政概述  张之洞与江楚会奏三折  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实践 李细珠谈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孔祥吉谈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新)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概述    今人重评《劝学篇》

杂录
张之洞生活情趣拾零 张之洞论画书册 张之洞斗对 张之洞清高失礼逸事 从张之洞厌恶"日本新词"说起 张之洞遗骨寻获  张之洞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