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十年记


     "戊戌变法纪念"网站的前身--"戊戌变法百年祭――纪念刘光第专辑",1998年9月27日,即戊戌六君子百年忌日前夕, 在刘光第的故乡――四川省自贡市的"自贡在线"问世。(详见《制作"纪念刘光第"主页后记》)。如今十年过去了,当作一简要回顾



 

 

 

 

 

 

 

 

 

《刘光第纪念专辑》1999年时的首页

 

 

 

 

 

 

 

 

 

 

内容页

 

 

从纪念刘光第扩展到纪念戊戌变法


    在作"纪念刘光第专辑"时,发现有的朋友对戊戌变法的了解较少,如认为镇压变法的刽子手是慈禧和李鸿章,于是我觉得不能孤立地介绍刘光第,必须对整个戊戌变法作些介绍,于是一年后网站扩展为"戊戌变法纪念"。
     这时,我已经退休,做好网站成为晚年生活的第一件大事。花了很大力气去搜集各种文字和图片的资料。现在来看,当时所作的,还只是一种"有闻必录"工作。而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深入认识,也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
     如果说,这一扩展还只是外沿的扩大,那么,下面要说的就是内涵的变化了。
    
"梦史氏"与"众说戊戌"

     我的中学和大学教育,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的。除了对刘光第的看法有所保留,其他的历史认知基本还是持那种"五十年代史观"。当我的阅读范围扩大,特别是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蔡乐苏等的《戊戌变法史(述论稿)》以及黄彰健的论著,头脑中渐渐地"恍兮惚兮"起来,觉得过去了解的近代史、戊戌变法史,宛若一梦,今日仿佛大梦方醒。然而,毕竟年过花甲,不愿在生命的终端还被人牵着鼻子走,于是对这些新的观点也保持一定距离。不禁想起"庄生晓梦迷蝴蝶"了,于是在网站上给自己起了个"梦史氏"之名,并非狂妄到要与"异史氏"、"新史氏"比肩,而是表明自己不知过去是梦现在醒了呢,还是过去本是醒的而现在入梦了。 在这种心态下,网站开始转向,做开了"众说戊戌"栏目: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陈列,供读者自行判断。自己当然也会有所偏向,则在【梦史氏按】里表述,但那也只是一种"编者"的偏向。如果有更多的意见要表达,那就另用笔名发表。
     自从2002年9月"众说戊戌"栏目问世,网站迎来了一个高潮。此前,网站访问总数是15616人次,这是约三年的积累;而此栏目问世后,日访问量翻了几翻, 2004年甫过,网站的访问人次超过了4万。
    
至少改变了自己

     我不知道这个网站对别人有什么影响,但是对我的历史观、政治观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十年前,我对戊戌变法的认知,完全是康梁主导的(且称之为"康梁戊戌史观"),而对现实的改革看法上,也是个"激进派"。现在,对我而言,康梁戊戌史观已经被颠覆了,他们在戊戌年间的激进路线也被否定。对现实的改革,也转向稳健的、渐进的态度。
     固然,这和大环境有关,如我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知识界告别激进的趋向。但我的转向,直接的还是从对历史的认知开始的。
     还不仅仅是路线,还关系到对人物的看法。
     刚做"众说戊戌"时,还天真地打算几个月做完。后来发现,众说纷纭,仅凭戊戌变法那一百来天的资料,是难以达成共识的。我想,对一个人的一时一事,还须放到此人的长期的活动中去看,于是做起了人物专辑。做着做着,网友一鸣给我个评论:理解的同情。我听了一惊,因为我做的时候并没有存在"要有理解的同情"的指导思想,而只是探寻此人的思路历程。做到现在,几乎可以套用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的一句名言:"我开始研究旧社会时对教士充满偏见,我结束这一研究时对他们充满敬意。"我的意思是,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入侵,并非时人皆无知觉,也不是只有林则徐一个人睁开眼看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醒觉,或呼号或行动,力图自强,其人有中下层的士也有高层的官员。
     再进一步,这种"理解的同情"延伸至更长远的历史和古人,不是要复古,而是认识到古人在古代的环境下,采取适合当时当地情况的措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值得我们保持敬意,而不是将古代看做一团漆黑。 今年上半年,偶然地打开十年前收录的余英时的《戊戌变法今读》,顿然觉得问题多多,和当年敬仰拜服的心境大相径庭,文章还是那篇文章,改变了的是自己。
    


《光明日报》发表的"制作后记"



2007年专诚赴四川富顺向刘光第陵墓致敬

多承关爱 心存感念

     回想当年,难忘得到的鼓励和支持。当时要全文转载一些百年纪念文章,曾经向其作者戴逸、袁伟时发函征求同意,他们作为知名学者对我这个无名小卒,不仅及时回信允诺而且热情支持鼓励。《光明日报》还发表了我写的《刘光第纪念专辑制作后记》,一些网站还对我的网站给予介绍和积极评价,如笑蜀、五柳村。此外,正如"编余赘语"中所写:"衷心感谢众位网友的关注。还有一些网友留言,或鼓励,或指出问题,给我很大帮助。特别是青岛网友赵一鸣专程去康有为墓照了相片并给我寄来,更令人感动的是现在居住在俄罗斯的网友泓余,将他收藏的大量图片邮寄给我,供选用。而这些都是无偿帮助。""无偿"的还有另一种:墨闲居主人沈墨帮我买书寄来,却不肯告知汇款地址。六君子殉难103周年纪念日,网友billycat用键盘录入刘光第诗作(共14首)并用电子邮件发来的。 有的批评意见留给我的印象也很深。一位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吉林网友,直率地表示对我的网站很失望,认为不够通俗,吸引力不强,他举出的范例是"浪客剑心"。虽然,我自知很难达到他的要求,但还是觉得他的意见很有启发,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遗憾的是好多网友后来都失去了联系,令我怀念。吉林小友现在哪里?该大学毕业了吧。一位留学东瀛的朱姓网友,一边读博一边打工,相当艰难,现在怎样了?billycat、沈墨……,这几个网名搜索到很多条记录,却都不是我要找的人。
    
困惑与展望

     我的网站,十年来在外延和内涵上是扩展和深化,但是在人气上却走了个波形,约在2002到2004年间,达到了波峰,然后便开始下降。降到最后,我都懒得去找记数器了。是人们对戊戌变法史的兴趣没有了吗?可是,看看其他题材的历史却很热,似乎兴起一股全民写史读史热(决不是"文革"时那种官方引导的,完全是民间主导的),何以独冷戊戌?(但是要提一句,虽然门前冷落,但一鸣网友仍然经常联系,或评点,或提供资料,令我感慨:"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①)
     虽然搞不清更多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己并没有花力气去推广,纯粹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自己的想法是,做出来的货色还不是精品,等做得再好些了再下推广功夫。这想法其实是有问题的:难道高峰时期就比现在要精得多嘛?看来,这是两回事。
     今后,一面要考虑做些推广工作,一面则还是做好内容。我的计划是将戊戌时期的重要人物,一一纪传,真正弄清他们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想法、做法。若天假以年,做完人物,或许可以试试向通俗表达努力。为什么要说"天假以年"?老朽已经虚度七十,再加现在做的进度很慢。以前想:要研究刘光第,就要研究戊戌变法;后来渐渐扩大,到近代史,以至古代史、世界史;再进一步,则不仅是史,感到如果持以观察历史的思想方法不对,那也会"失之千里",所以近年来相当程度上是"功夫在史外"了。更新速度放慢,则离"既不诬前人,亦免误来者"②的要求可能更近些。
     注:①《幽梦影》
         ②陈寅恪语。
梦史氏于沪上
     2008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