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赘语

编 余 赘 语

 本网站是由“戊戌变法百年祭-纪念刘光第专辑”扩展而来的。制作网站的动机,就是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可说是发乎情。所以,尽管内容里研究的成分不断加大,却始终保持题名中“纪念”二字的和首页血红的底色。①
   然而,要圆前辈维新志士的梦:建成民主、富强、文明的中国,还必须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里需要的是理性的态度。   发乎情,合乎理,这就是编者的方针。

2008-9-28
    上一篇“赘语”,开篇就说“居然有一年没发表”了;可此后却三年没发,惭愧。要说原因,主要是网站冷落,访客日稀。网站从1999年由“纪念刘光第专辑”扩展为“戊戌变法纪念”,前三年累计访问人次约一万五,2002年9月“众说戊戌”问世后,走向高峰,至2004年初,一年半时间有两万五的访问量。此后,便从高峰下落。2007年日均就一两个人。后来,免费记数器不提供了,找个收费的也没找到,干脆不计数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继续做,我想,只要做出内容来,放着总会有用的。今天,在六君子殉难一百一十周年之际,也是网站创建十年之际,写了“网站十年记”,回顾与展望。觉得,光是闷头做内容,毫不顾及推广,也是片面的。于是,先从小事作起:经过搜索,找到了一款记数器,按2007年1至7月的进度推算,将起始数设在60001上,以与前面的访问数接上。还有一惊喜的,在google上搜索“戊戌变法纪念”,这个网站赫然列在第一个。以前只是在百度上搜,翻几页都不见,让人泄气。
2005-3-20
    居然有一年没发表“赘语”了,其实,心里还是有好多话的。这一年多来,都是在做“人物”,本来只是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以深入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没想到做出了好多的“翻案”文章。我发现,“翻案”至今还是个“不得人心”的词语。在我常去的历史论坛上,有些人一见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马上就指责“翻案”,似乎不用说理、不用论证它翻得对不对,只要冠以这顶帽子,便可一举否定了。于是,有的历史学家提出一个“重建历史过程”的史学概念,认为这比单纯的提出不同以往的结论要好,避免了“翻案”之嫌。的确,要改变传统的看法,必须有充足的理和据。但是,我始终不解,“翻案”一词怎么就那么名声臭不可闻?!经历过“文革”的人,大概不会忘记那篇“翻案不得人心”的社论,但是,最后,不得人心的是这篇社论,而被指责“翻案”的人物则大得人心,他的“三起三落”(岂不就是三次翻案吗?)成为美谈。我还认为,“翻案”不仅是要看该不该翻,有没有理据,还值得考虑的是,“翻案”适用的范围,对于法律和政治上的“案件”,有法律判决或政治结论。而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存在什么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的结论,既无定案,也就不存在翻案。作为一种认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不断发展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铁案如山”的情况。是耶非耶?望读者诸君有以教我。
2004-1-14
    感言:2004年甫过,网站的访问人次超过了4万,衷心感谢众位网友的关注。还有一些网友留言,或鼓励,或指出问题,给我很大帮助。特别是青岛网友赵一鸣专程去康有为墓照了相片并给我寄来,更令人感动的是现在居住在俄罗斯的网友泓余,将他收藏的大量图片邮寄给我,供选用(他的网站是http://www.postcards.com.cn/)。而这些都是无偿帮助。
2003-11-14
    光绪皇帝逝世95周年的忌日,推出了“人物”的第一个专题:光绪。
    戊戌变法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疑问,单是就事论事,由于事件时间太短(103天),历史真相未必充分展开,所以还得从人物这条线索着手。例如,老的说法都说慈禧是顽固派的头子,一开始就反对变法,现在新的研究较多认为慈禧开始是同意光绪变法的,然而由于宫廷政治黑箱操作,直接证据不是很多。那么,最好是探究一下慈禧其人的思想、品性、处境,这样或可解释她对某一事件的态度。
    然而,做下来深感工作量之大,光绪的历史是比较简单的,而慈禧、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半部晚清史。我想,即便延长了更新时间(不可能一月一更新了),也只能是做一个框架,再就是抓几个重点、焦点。
2003-9-28
    自1998年9月28日我做的第一个有关戊戌变法的网站问世,已经5年了。近日,以往颇形冷落的留言簿上,屡有网友鼓励,这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鞭策。
   近来,更新时间拉长了(一般是一月一次),这是另有原因的。作为“戊戌变法纪念”网站,把“人物”这个专栏做好,规模就算基本齐全了(以后主要是经常更新和修补)。下一步打算扩展(可能是将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化过程推向清末民初),为此放慢更新速度,一边做“人物”,一边筹备新网站。 至于更新的日期,一般都放在每月1日,但也不拘泥。9月28日是六君子殉难的忌日,当有所表示。而下一个人物--光绪帝,则打算在他的忌日(阳历11月14日)推出。
2003-6-1

面对众说纷纭的戊戌变法史,感到困惑的是不同的说法都有自己的史料依据。于是,对史籍进行评估,判断其可靠程度,就是不可缺少的工作了。现在开辟了“史籍评估”栏目,第一个专题是“对《戊戌政变记》的评估”,本人没有能力对梁启超的大作品头论足,好在有戚学民先生的长篇论文,还有前贤、时贤的论述。读了这些评论文字,深感“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以往的戊戌变法史,需要“刮目相看”才好。

2003-5-15

“戊戌的书”栏目中:新增“历史需要‘报告’”一文,肯定《温故戊戌年》对于历史认知的多元和普及的价值。《温故》的作者看来并没有让批评止住自己的步伐,近日他编剧(还有另一人)的《走向共和》,引起极大反响。于是在《戊戌的书》中特设一专题,有电视剧中有关戊戌变法的剧情和史实的判断,还有网上搜索所得的文章、留言等。不管该剧到底该打多少分,总是历史认知的多元和普及的局面有了新的开拓。本网站将以自己的角度,继续这方面的努力。

2003-5-1

在做维新派的策略专题时,读了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大有“茅塞顿开”之感。该书第六章第一节,专门探讨了“改革的战略和战术”,并以光绪帝的失败和基马尔的成功进行对比。以此来观照戊戌变法,认识有了新的提升。袁伟时教授2002年9月25日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报告中说:“不能光关心史料,还要读有关的理论书,思考理论问题。假如没有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现代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使你研究一个小问题,常常会误入陷阱。”信哉斯言!

2003-4-15

网友来函,提示《书屋》2001年第7、8期合刊有“《康有为的神话》质疑”,是对该刊第6期“康有为的神话 ——读《温故戊戊年》”一文的回应,认为应该收入“戊戌的书”——“争鸣话题:《温故戊戌年》”中。此位网友意见十分宝贵,正符合本网站“多元”的宗旨。在此深表感谢。还望其他网友多多提示,以补梦史氏孤陋寡闻之缺。

2003-4-5

去年年底写了几句,至今已经快过去一百天了。这一段健康欠佳,网站进展也缓慢了些。所幸近已好转,更新速度又可加快了。今天是清明节,在杨锐专辑中新增“前人岂容信口诬——为杨锐辩”一文,作为清明先烈祭。我曾经奇怪:那些没有根据的厚诬,怎么杨的后人怎么没有人提出异议,后来才知道他的独子杨庆昶无后。不必感叹什么“天道无眼”,作为维新志士,今天为推进改革大业而奋斗的人,都是他的后继者。改革自有后来人,前人岂容信口诬!

2002-12-31

①近日,化了大约三周的时间,对“有关戊戌变法的照片”作了大幅度的更新。所选照片作了调整,数量达到约百幅。鉴于宽带的开始流行,放大图尺寸加大到55k左右,并放置到相应网页中,观看效果更好一点。编排也有了改进,说明词也有改动。
②2002年过去了,今年最大的成绩是做了“众说戊戌”栏目,在此之前,本网站是访问总数是15616,这是约三年的积累;而此栏目问世后,日访问量翻了几翻,到今天早上达到了22966。这给我极大地鼓励。但是,使我感到困惑的是,访问量增加那么多,可是留言者几希,我不知道是哪些网友成为读者,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意见。

2002-10-28

9月28日“众说戊戌”初具规模,至今一个月了。这段时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访问量大增,9月中旬以前,每天十来个人(次),中旬“众说戊戌”问世,访问人次翻了一番,达三十多。而9月28日到今天,平均每天的访问量达到94次。看来,以“多元、普及”为指导原则的“众说戊戌”,得到读者的认同。愁的是,留言簿的提供者纷纷撤出,在网上到处寻觅,也没找到,连收费的也没见。最终申请了个论坛,许是嫌发帖子还要先注册的麻烦,至今未见发言者,尽管新增近三千访问人次,却很少得到反馈。

2002-10-22

茅海建的论文“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发表在《近代史研究》上,【内容提要】说:“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并参照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档案,对先前有关戊戌政变的研究各说,从史料到论点一一进行学术上的核订,并做出相应的补正与修正。”待11月全文连载完毕,将采纳其一家之见补充进“众说戊戌”。目前,参照他的考证,又审核了“大事记”,对(中)加了注,对(下)还将光绪与慈禧的办公地点补齐。蔡乐苏等著《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排列二人的办公地点,指出由此可见他们合作的方面,而茅则还由此看到他们不合作的方面,所以这一地点不可小看了。

2002-9-28

值此戊戌六君子殉难纪念日,谨奉上“有关六君子牺牲”专题,以缅怀先烈。

2002-9-25

  今天将戊戌政变的日期和原因两个专题送上网站,这样,“百日维新之终”项目后的“待建”字样就可去掉了。原定9月28日(六君子殉难纪念日)之前,将“众说戊戌”基本建成的目标,也可说是达到。此后,在这仅初具规模的框架内充实、完善,那还有许多工作要作。所以要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的目标——9月28日,因为退休之人,难免偷点懒,故需要自我鞭策。六君子在天之灵,督促我不断努力。

2002-9-16

   网友zwl留言,予以鼓励,又问:是否自己制作。答案为:可说是,又不完全是。1998年开始做“戊戌变法百年祭-纪念刘光第专辑”网站时,周围无人可请教,只有自己抱着一本《电脑报》合订本上的HTML语言简明教程,用记事本一行一行的写代码,电脑里装上IE3和Netscape调试,最后到一家熟悉的电脑公司去上传(那时自己没有上网)。后来才学会用Frontpage。现在感到Fp的代码太烦琐,又回到用代码写的方法(软件是用的editplus)。但是,最初那个“刘光第专辑”标题的“戊戌变法百年祭”是请人做了个火焰字;后来自己也上了网结识了网友,有一位给我做了个Flash即“戊戌的书”标题的放大镜动画,另一位则指出我当时首页上色彩太乱,于是我才改成现在的统一风格:朋友之助不可忘。至今认为自己没有美术天赋,设计是低水平的,但我最为在乎的,还是怎样更为大众化些,让更多的网友喜闻乐见,特别希望网友在这方面多多指教。

2002-8-25

   《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指出:“康有为的名字已经紧紧地同中国19世纪末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连在了一起。你可以重新估价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实际地位和影响,也可以对康有为其人抱持一种蔑视、批判甚至丑诋、敌视的态度,但无论如何,你总不能绕过他来说维新变法。” 今天,“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的地位”这一专题问世。下面,其他专题也可展开了,因为如果认定康有为对百日维新没什么影响,许多问题就难以展开,如康有为的策略对变法过程及结果起什么作用。

2002-8-8

   “百日维新之中”终于起步,今日先上传“大事表(中)。日期做到8月30日,这并不是本人对“中”与“终”的日期划分,只是所依据的蔡乐苏等著《戊戌变法史述论稿》的表就做到此。

2002-6-11

  做了几年网站,深感在戊戌变法史这一领域内,真是众说纷纭,歧见太多了。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可是,即便是几成定论的意见,在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和某些新出的史书中,也不见反映,仍是依循旧说。为了"不诬前人,免误来者"(陈寅恪语),自应着重介绍些新论。但编者尽管有自己的倾向,却决不打算推销某一派意见,所以开辟"众说戊戌"栏目,尽量客观地提供各种见解,让读者自己独立思考,经过分析,作出判断。
  编者在提供材料时,力求客观,但由于搜集的困难,可能显得对这一派或那一派有所偏重,实非本意,不得已也。
  编者有时也插几句话(即所谓"梦史氏按"者),不是以著史者而是以一个读史者身份,与诸读史网友交流。

2002-6-11

  虽然为做"众说戊戌"栏目,已经筹备多时,并选定6月11日(104年前百日维新开始之日)问世。然而到时候,只做出个"百日维新之始"。但可以许下诺言:到9月28日,预计的专题都要做出来的。更大的问题是,从内容到形式(如采用综述、分述,简说、详说)是否恰当,这就需要诸网友多提意见建议了。闭门造车,总难完善。

注释:
①制作经过可参阅《纪念刘光第专辑制作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