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史氏按】明治维新的起点与终点,学界颇有争论。起点,大致还可定为1853年培里率美舰队抵日本;终点则说法多多,如以明治四年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为结束,此前本专辑即以此为"经过",现今决定按照以甲午战争为终点的说法,以便更多介绍其维新的措施和进程。

明治维新主要经过之二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分化。由于领主普遍发生财政危机,下级武士的俸禄被大批削减,使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谋生,大部分下级武土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家属搞些如制伞、制笔、糊灯笼等家庭手工业来补贴家用。也有一些人去当医生、教师,等等。这样,他们的阶级地位便逐渐起了变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恨主如仇",不再迷恋旧的封建领主制度,而希望从社会的变革中寻求出路。下级武土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因研究西方学问,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和影响,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在剥削阶级内部崛起的另一股反对势力是"豪农豪商"。他们是随着农民的分化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出现于领主和农民之间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既是新地主,又是农村工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否定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这个阶级后来和一部分下级武士结成联盟,成为推动明治维新的重要力量。
     由于封建领主制度的日趋腐朽,遭到了人民起义的打击和先进思想家的批判,政治危机日益深重。自18世纪20年代以后,从幕府到各藩曾多次进行改革,尤其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天保改革。但这些改革只在于加强对人民的镇压,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遭到了失败。只有下级武士推动的西南诸藩如萨摩、长州、肥前等地,因为藩和将军的关系疏远,力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改革获得成功。这些藩后来恰好就成了倒幕维新的根据地。
     在1853年6月来日本递交国书的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果然在8个月后又带着更大的舰队来了,强迫日本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或称《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对美国船只开放下田和箱馆(今函馆)两港;今后日本给予别国权益时,也应无条件地给予美国;美国可在下田设立领事馆。接着,英、俄、荷各国也迫使日本签订了大致相同的条约。
     ……幕府顶不住这样的威胁,1858年6月终于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英、法、俄、荷等国又依例签订了相同的条约。按条约规定,开辟神奈川、长崎、箱馆、新泻、兵库(今神户)、江户、大阪为通商口岸。这些条约因签订在安政五年,故也称"安政条约"。1860年,日本又被迫与英、法、美等8国签订《长崎租地规则》。1862年和1864年又分别与英、法签订《伦敦备忘录》和《巴黎协定》。1866年,英、法、美、荷4国以联合舰队威逼日本签订《改税协定》,把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的"值百抽五"的低税率又强加给日本。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破坏了日本的主权。
     ……
     总之,日本在开国以后,很快濒临于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边缘。正如后来明治维新政变时发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所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之国难"。或者如当时人所说,开国后"皇国日益疲敝,就像是得了痨病"。这种民族灭亡的危险,呼唤着日本人民起来为挽救民族的命运而斗争。

二 倒幕维新运动的兴起

从尊王攘夷到倒幕
     日本的大门被敲开,德川幕府的虚弱暴露出来了。于是一些强藩的大名,如水户的德川齐昭、萨摩的岛津齐彬、越前的松乎庆永、土佐的山内丰信等,趁机要求"改革幕政'(史书上常称他们为"幕政改革派大名"),也就是说废除幕府独裁,让他们也参与幕政。在他们的手下,还有像越前藩的桥本左内、萨摩藩的西乡隆盛等出谋划策或往来奔走的藩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对幕府的保守无能而主张改革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文人,如吉田松阴、梅田云滨、赖三树三郎、梁川星岩等等。这些人一时成为幕府的有力批判者。诗人梁川星岩讽刺将军说:"当今乃祖气凭陵,叱咤风云卷地兴。今日不能除外衅,'征夷'二字是虚称。"--几乎是直接否认将军的存在价值。
     1858年1月,幕府经不起哈里斯的威逼、议定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但却不敢贸然签字,便派大员前往京都请求天皇批准(敕许条约)。哪知孝明天皇在改革派大名的劝说下居然未予批准。恰恰这时又发生了选择将军继承人的问题。这样,改革派和保守派便围绕着"敕许条约"和"将军继承人"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858年4月,保守派的中坚人物彦根藩主井伊直弼出任大老。他不仅未经敕许就签订了条约,而且独断地决定了改革派竭力反对的德川庆福为将军继承人。接着,他开始大规模地镇压反对派,逮捕和处分了100多人,其中包括诸侯、宫廷贵族和幕臣、藩士以及脱离藩籍的武土(浪人),像桥本左内、梅田云滨、三国大学、赖三树三郎、吉田松阴等幕末时期的一代精英都被判了死刑。因为,这年是安政六年,故称为"安政大狱"。
     …… 1860年3月3日,水户、萨摩的18名脱离藩籍的武土趁着大雪,埋伏在江户城樱田门外,待井伊直弼的轿子到来时,突然冲杀出来。60来名警卫人员因穿着笨重的雨衣斗笠,行动不便,未能挡住武土的进攻,井伊大老被刺伤,接着被拉出轿外斩了首级。这就是"樱田门外事变"。执政大老被杀这件事是史无前例的。从此,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下级武土一跃而成了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所谓"尊王"就是尊奉天皇,"攘夷"就是排外。这种思想本是实行锁国,维护幕府统治的理论。到了幕末,下级武土的"尊王攘夷"口号,却是用来反对幕府的。当然其中也有人是出自封建的排外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主流不能不是反对幕府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革命运动。
     尊王攘夷派在经济上得到了豪农豪商的支持,在政治上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幕府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者。长州藩的久坂玄瑞和土佐藩的武市瑞山是尊王攘夷派志土的领导人。他们撇开自己的藩主,进行超越藩际的联合行动。
     首先,尊攘派志士不断对西方入侵者进行袭击。……
     其次,尊攘派在京都与公武合体派(主张天皇和幕府合作)及幕府的爪牙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一方面暗杀幕府官吏,用以威胁政敌。同时,还争取了出入孝明天皇近侧的青年公卿三条实美,以天皇的名义迫使幕府在1363午5月10日开始攘夷。这-天,在尊攘派据点长川藩的马关(也叫下关),由久坂玄瑞指挥,先后炮击了美国、法国和荷兰的军舰和商船。对外国的这些军事行动遭到了美国和法国海军的报复,武士组成的长州藩军一触即溃。为了对付更大规模的报复,藩政府起用高杉晋作作负责马关的防守。
     高杉晋作是吉田松阴的学生,与久板玄瑞并称"松门双壁",是尊王攘夷和倒幕的著名斗士。他到任以后,看到由武土组成的藩兵不堪一击,就打破了历来禁止武士以外的平民从军的传统,从农民、渔民、町人乃至贱民中招募了大量兵勇,并从身分很低的下级武土(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中选拔军事指挥员,组成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奇兵队"。后来,在长州的武装割据和倒幕中这支部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时,在京都的斗争激烈地进行着。公武合体派大名(主角是会津藩主松平容保、萨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及土佐藩主山内丰信等)和幕府勾结起来,于1863年8月18日发动政变,把尊王攘夷派公卿三条实美等7人、长州及各藩尊攘派武士共2600人赶出了京都。…………
     以下级武士和豪农豪商为主体的尊王攘夷运动,自1860年3月开始,到1864年8月结束,历时4年半左右。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民族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最初反应。也是在民族灭亡的威胁下,日本的先进分子在寻求民族出路方面所作的初步探索。他们终于从失败中领悟到,天皇、大名都是不可靠的,"攘夷"也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对日本的观状进行变更以寻求新的出路,都必须首先打倒幕府。于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倒幕派从尊王攘夷派中升华出来。从此,尊王攘夷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5年1月,高杉晋作在林勇藏、秋本新藏、白石正一郎等豪农豪商阶层的支持下,率领奇兵队在下关起事,经过3个月的内战、夺取了长州的藩政权。此后,由木户孝允进行了藩政改革,并起用精通西方军事的大村益次郎进行军事改革。同时,执行开国进取政策,在下关开港贸易,以其所得从英国购买武器,致力于长州藩割据政权的"富国强兵"。木户孝允当时曾说,"现在的长州也是为日本除灾灭病的法宝"。说明了他们准备依靠割据政权去对抗和打倒幕府,显示了倒幕派在政治上、策略上、组织上的日趋成熟。
     在萨摩藩,下级武土出身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掌握了藩的实权,他们任用从英国归来的五代才助和松木宏安参与藩政,采取开国进取政策,积极进行对英贸易,并在英国的援助下开矿山、建工厂、扩充洋式军备。长州和萨摩两藩最后在坂本龙马、中冈慎太郎的斡旋下,于1866年1月由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代表两藩结成反对幕府的军事同盟。5月,萨摩的西乡隆盛与土佐的板垣退助又约定两藩将同长州一起举兵倒幕。
明治维新政变和武装夺权
     在群众骚乱的掩护下,倒幕派调兵遣将作好了政变的准备。1867年12月9日,萨长等藩的军队控制了京都御所(皇宫),倒幕派发动明治维新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将军等制度并建立了三职制的天皇新政府,实权则操在一批中下级武土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手中。新政府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868年7月改江户为东京,定为新的首都。9月改元"明治"。故一般认为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
     德川庆喜不承认"王政复古",以武力反扑。1868年1月3日晚,幕府军与新政府军在京都的鸟羽、伏见接火。从而揭开了戊辰战争的序幕。在这次战斗中,新政府以5000人马,战胜了3倍于己的幕府军。在大阪的德川庆喜,一方面告诉部下"准备出马",另一方面却悄悄带着少数随从由海路逃回江户。失去了主帅的幕府军哄然作鸟兽散。7日,新政府发布追讨令。但就在这时,政府军却因军饷不是,无力东征。2月,向三井、鸿池等京阪富商筹银300万两,5万政府军才分两路继续东进。人民群众反对幕府统治的大规模斗争,有力地配合了政府军的东征。上野、武藏、信浓等地人民发动了"改革世道"起义,打击了幕府的势力。上州的多胡和绿野两郡人民,掀起了反对幕府征兵的捣毁运动。由相乐总三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倒幕义军"赤报队",在岩手、加纳等地没收幕府官吏的领地,宣传新政府减免一半年贡的命令,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工作,使当地人民都倾向于新政府。⑧……政府军在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下,于3月14日兵临江户城下,并定于3月15日发起总攻击。
     ……2月12日,德川庆喜离开江户城,住进上野的宽永寺,表示恭顺朝廷。这时,新政府方面和英国公使巴夏礼也都害怕人民起义的进一步扩大,于是经巴夏礼的调停,西乡隆盛与胜海舟达成了妥协。4月11日实现了江户城的和平接管。但是,反对投降的幕臣涩泽诚一郎等,打着"彰义队"的旗号,在上野山中继续顽抗。5月15日,政府军在大村益次郎指挥下将其击溃,江户一带战争结束。
     ……这时幕府的海军副总裁梗本武扬,率领8艘军舰和旧幕臣两三千人撤至北海道,占领箱馆市街和郊区的五棱廓。建立了"虾夷岛共和同",妄图与新政府抗衡。1869年5月18日,在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政府军攻克了五棱廓,据守在这里的梗本武扬被迫投降。至此,幕府势力全部被消灭,历时一年半、波及国土3/4的戊辰内战终于结束。

三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1868年3月14日,天皇发表了《五条誓文》,宣布将实行"万事一新"的改革。《五条誓文》虽然描词含糊,但它宣布要'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意即废止幕府的封建专制和独裁;"盛行经纶",即发展工商业、"求知识于世界"等项重要原则,初步提出了一些维新变革的纲领性方针。
     幕府统治被推翻了,但藩国的的诸侯领主仍在。新政府所收回的旧藩领地只是一小部分,财源不足,财政很困难。这时,废除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已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了。继1868年10月新政府制定"藩治职制"插手藩政以后,木户孝允(长州)、大久保利通(萨摩)、板垣退助(土佐)和大隈重信(肥前)共同策划,各自回藩施展手腕,劝说自己的藩主"奉还版籍",也就是把土地和支配人民的权利"还"给天皇。于是,1869年1月20日,萨、长、土、肥四藩主联名上表,"请求允许"把版籍奉还朝廷。自这以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其他各藩只好仿效,纷纷奉还版籍。6月17日,政府宣布批准奉还版籍并实行改革。25日,任命藩主们为藩知事,同时废除"公卿"、"大名'的名称,统称华族即贵族。
     奉还版籍后,虽然大大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但由于各藩藩主仍然是当然的藩知事,而且有世袭权,所以要形成近代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还必须彻底废除诸侯领主统治制度。1871年春,通过大久保、木户、西乡、板垣的协商,从萨、长、土三藩调集步、骑、炮兵约11万人,组成天皇的"亲兵"。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以后,7月14日,天皇召集了在京的56名藩知事,宣布"废藩置县"。旧藩主全被解除了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居东京,仍食家禄,由国家养起来。261藩被撤销,全围统一区划设置3府302县。年底又调整为3府72县,并由中央政府任命了府县知事。国家接收了各藩的贡赋征收权,同时又包下各藩积欠的内、外债务。由于奉还版籍后政府一再下令"改革藩政",不断削弱诸侯的权力,加上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废藩置县的改革进行得比较顺利。
     在打倒幕府以后,经过"奉还版籍"到"废藩置县",终于全面废除了封建的幕藩领主统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从此,新的明治天皇政府真正统治着整个日本,这是明治维新中废除封建制度的一项重大的、深刻的变革。
     摘自《日本的改革与振兴》摘录(商务印书馆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