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摄取西方文化史简述

     西方列强乘坚船利炮而东来,面对这一大变局,应对成绩最佳者当推日本。正如《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一书《序言》所说:"当初日本和中国同样受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但它没有像中国那样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相反,通过明治维新,在'求知识于世界'的口号下相当成功地吸收西方文化,迅速实现现近代化,从一个封建国家变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已经开始了吸收西方文化,尽管一波三折,经历了曲折的进程,但是这一进程无疑为明治维新作了准备。
     大体说来,日本先后经历了西方文化初传--南蛮文化、锁国时代--兰学、幕府末期--洋学。以下摘录上引书,作为简要叙述。
    
《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摘录
     第一章 西方文化的初传
     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西欧,从15世纪下半叶起,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冒险和殖民活动。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其中的急先锋。葡萄牙人先是到了中国,接着于1542-1543年间发现了日本。
     本来是寻求香料和黄金的葡萄牙人,不只是传入了步枪,影响更大的是进行了耶稣会的传教活动。天主教在日本迅速传播,由于传教活动的主力耶稣会,致力于教育、医疗、慈善事业作为扩大传教范围的一种手段,从而带来了各种西方文化,包括思想、学艺、教育、科技到风俗、习惯、趣味、爱好等,人们将此统称为南蛮文化。
     随着日本近世封建社会形成,强调绝对统治的封建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权隶属于超国家教权下的外来宗教意识,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
     1587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下令禁教。此后的德川家康、秀忠幕府,严厉镇压天主教。南蛮文化趋向衰落。

    第二章 锁国时代的兰学
     江户中期(1680--1716)是个内部既有许多矛盾又相对安定的时期,幕藩封建制还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特别元禄(1688-1703)前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从而以农学为先导的矿业、工业等产业技术的学问逐渐出现,同时天文、历学、测量、本草、医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历史、地理、经济(经世济民的学问)、语言学、古辞学、法制等社会科学一齐兴起。这些学问总称为"实学"(对现实有用的实用之学)。当然实学的产生一方面是基于前代旧传统,所以其素材有赖于中国系统学术和锁国后仍顽强保存下来的南蛮系统学术;另一方面实学的产生还要借助于外来文化即近代西方文化的引进,使其摆脱显著的后进性,向科学的近代学术转换。尽管锁国体制下引进受到严格制约,西方文化还是从长崎这个海外窗口偷偷进来。……
     …… (2)从荷兰直接引进。锁国期间,荷兰是和日本通商的唯一西方国家,日本要引进西方文化必定要通过荷兰。因此,幕府对荷兰学术书进口不加限制,而荷兰也把书籍作为礼品献给幕府和诸侯,有时幕府和诸侯特意向荷兰定购书籍。不过他们主要是欣赏书中插图,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晶。致使许多贵重文献在幕府的官库中睡觉,因为当时除翻译以外几乎没有人能阅读这些书籍。如1659年(万治二年)荷兰商馆长华格纳(Wagenaer)奉献的多多纽斯(Dodonaeus)的《植物志》,因不懂其内容被束之高阁。1663年(宽文三年)商馆长印第克(1ndjek)带来扬斯顿(Jonston)的《动物图谱》,此书收录铜版大幅插图252幅,深受幕府欢迎。但也因不懂荷兰文而没有加以利用。此外布拉乌(Blaeu),1596-1673)的《地球图》也是如此,被闲置在官库里。数十年后,上述三书都成为兰学勃兴的契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实学兴起,对西方学术的要求迫切起来,幕府中有见识的重臣纷纷从荷兰引进科技书、药品、医疗器械等,其中特别积极的是大目付兼宗门奉行井上政重(1585-1661。他向荷兰定购药品、外科器材、蒸溜器、铁制假肢、人体解剖模型、解剖书等。1641年还命荷兰医生在长崎给日本人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其后他积极参与引进,或把荷兰医生请到自己家里给藩医提供学习机会,或让荷兰医生解剖野猪和演示铁制假肢的使用法,或设法定购航海、医学、药学等书籍,直到退职的1659年,起了西医引进的先驱作用。
     后来民间知识分子用高价也可以弄到荷兰书……

     第四章 幕末的洋学
     3.兰学和洋学的区别 所谓洋学就是西方学术的简称。在日本,凡江户时代移植和研究的西方学术,不论是从荷兰还是从英美法等欧美国家引进,都叫洋学。本书为使锁国时代和开国时代引进的西方学术有所区别,仍按过去的划分法,把锁国时代从荷兰引进的西方学术称作兰学。如前所述,兰学是锁国时代由翻译《解体新书》正式开始的、根据荷兰书进行的研究。锁国以前由葡、西两个南欧国家传来的西方学术则称作南蛮学。幕末开国以后移植和研究的西方学术,除荷兰系统以外还有英法等系统的学术文化,使用兰学这个名称便不能包括了,所以把开国以后引进的西方学术文化称作洋学。
     兰学或洋学的内容,一般都认为是科学技术。事实并非如此,它还包括西方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思想等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封建批判论、海防论、经世济民论等。如大槻玄泽玄泽主译的切美尔的《日用百科辞典》及渡边华山嘱小关三英翻译的纽梵荷伊斯的《学艺辞典》等,其内容除科学技术以外还包括历史、地理、哲学、经济、法律、宗教和教育等知识。
     兰学与洋学的区别除所处的时代和科学文化的系统不同外,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根据的书籍及从事研究的阶层都有区别。正宗的兰学主要限于医学以及如天文历学那样的"实用之学",洋学则范围扩大到一切西方科学知识。兰学只根据荷兰书籍进行移植和研究,洋学则除根据西欧诸国的书籍以外还派遣使节团和留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见习。从事兰学研究的阶层寸主要是上层幕藩医生和有儒学教养的知识分子,民间知识分子占少数。从事洋学研究的阶层则主要是下级武士以及"草莽"出身的民间知识分子,扎根于民间。初期兰学自由研究的风气很盛,后来被统治阶级垄断,作为实学加以利用,成为殖产兴业、发展经济的有力手段。洋学被统治阶级利用、受国家控制这一点上与兰学相同,但洋学随着民族危机的激化从民生实用之学向军事科学技术倾斜,这方面两者有所不同。
     4.幕末洋学的特点
     幕末洋学有以下七个特点:
     第-,幕府对洋学的统制。1841年滨松藩主水野忠邦(1794-1851)担任首席老中,为挽救内外危机进行所谓天保改革,对洋学的统制也是其中之-环。1842年(天保十三年)幕府修改出版令,规定洋书翻译必须接受检查,医学书翻译要向医学馆,其他书翻译要向天文方提出草稿。1850年(嘉永三年)甚至下达布告,以"新奇异说"为借口,不许批评幕府的对外政策。不仅如此,同年还规定洋书进口要得到长崎奉行的批准,建立洋书进口批准制,进一步加强统制,把洋学纳入国家的轨道。
     第二,利用洋学作为西欧"外压"的对策。由于洋学的实理、实用性,把它作为引进和研究科学技术的一种手段,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对抗空前未有的外压,保持国家的独立。
     第三,开办直辖学校培养人才。水野忠邦下台之后,27岁的福山藩主阿部正弘担任首席老中,刷新幕阁,着手改革,创建以蕃书调所、开成所为始的各类直辖学校,开始了近代教育。这些学校成为后来近代学校的先驱,为明治初期的近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四,军事性质显著。当时海防是对抗"外压"的首要急务,因此幕府命令诸藩立即加强海防,-面设立讲武所(陆军所)、军舰操练所,造就军书人才,建立陆海军。陆军聘请法国教师,海军聘请英国教师,传授西方军事学。与此同时设立英法语言学校,培养翻译人才,翻译西方军事书。还让长崎的精得馆和江户的医学所逐步进行军事医学研究。随着海军学校的建立,需要造船及修船设施,于是在荷兰援助下建立长崎制铁所,在法国援助下建立横须贺制铁所。这两个制铁所是日本最早的近代工厂。
     第五,以"和魂洋才"为原则。所谓和魂洋才是用日本固有精神将西方文化加以取舍和活用,以发扬日本的传统,也就是说把西方文化的引进只限于自然科学,道德伦理思想则仍是日本的。以日本传统精神为基础。对西方文化采取"取长补短"的态度,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不触动封建伦理思想为原则。这就是佐久间象山所提出的著名口号:"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技术)。"
     第六,以巩固幕藩体制为目的。幕府发展洋学,不论建立洋学教育和研究机构还是开办兵工厂,都是为了加强陷于严重内外危机的封建体制,延长幕府即德川氏的统治。所以直辖学校酌学生主要是旗本、御家人(两者都是幕府直属的家臣),后来诸藩的家臣也准许入学,人民则完全不准入学。而且人才造就之后也是为幕府服务。学生方面来说,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幕府。
     第七,开明派与保守派的对立。在幕末西方文化摄取的过程中,幕府内部的开明派与保守派始终对立,大大妨碍摄取工作顺利进行。1854年(安政元年)以阿部正弘为首的开明派官僚所进行的西方文化摄取工作,因1857年(安政四年)阿部正弘死去和保守派官僚彦根藩主井伊直弼就任大老而中止。与阿部合作的开明派官僚川路圣谟、岩獭修理、水野忠德等被先后排斥,蕃书调所的校舍被没收,教学几乎停顿。幸而北1860年(万延元年)3月樱田门外事变,井伊直弼被维新志士刺死,幕府的反动政策才得到清算,不久又迎来了明治维新。
    

附:《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