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前沿风云录

  特约记者 贾品荣

  从民主革命先驱中山萌发宏愿,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探求救
国真理,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启思想解放潮流,中国
人民的强国之梦已作了整整一个世纪。
  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了亿万人民的命运,为了中国真
正站在世界强国之林,二十世纪中国大地上最响亮的词汇是:
改革。
  改革,是中国新时期“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的主旋律,这一主旋律,不但要延伸至下个世纪,而且可
以回溯到上世纪,是一百年前戊戌变法爱国运动的发扬。
  在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
之际,在这世纪之交,我们有必要对昨日激荡的历史风云作一
番梳理。

  两次改革的成与败

  如果把改革开放视角放在自鸦片战争一百多年的大背景下
考察,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百年来志士仁人探求救国真
理的发展和伟大的升华。
  爱国运动戊戌变法始于1898年6月11日,虽然只经
历了103天,而且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是近代史最重要的
事件,是中国第一次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今天的改革开放与一百年前的改革运动相比,有何异同?
个中意味深长,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意味之一:两次改革都冲破旧的思想堤防,打开思想解放
的新潮流。
  十九世纪末,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思想体系顽固地压抑着人
们的心灵。“变法则存,不变则亡”,清末思想家大力抨击封
建专制统治,激发爱国热情,倡导经世致学,成为点燃近代思
想解放的火种,虽然变法被扼杀了,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思想的冲击是无法阻挡的。“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奔涌,
不可遏抑也。”从这一意义上说,戊戌变法是对束缚几千年的
封建思想藩篱的冲击,是探求真理的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摆脱了长
期束缚人们头脑的“两个凡是”,摆脱使国家误入歧途的“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真正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把实
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尊重历史,尊重群众,总结经验,开阔思路,找到了一
条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改
革开放是不断冲破“左”的束缚,是探求真理的思想解放。
  

            意味之二:两次改革都是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都
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


  戊戌变法是为了救国图强而发起的。爱国先驱以民族利益
为重,不顾自己安危,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了中华民族
之振兴,为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使中国立于世界
强国之林,是一次反映亿万人民心声的爱国运动。改革开放总
设计师邓小平吐露心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
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深感责
任重大,他立下誓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在任
职国务院总理时慷慨陈成辞:“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
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完全是他们以天下为己
任的情怀,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意味之三:两次改革指导思想相去甚远,这是两次改革成
败的根源。

  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康有为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两个
明显的局限:一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其阶级力量、
阶级基础、社会物质基础相当软弱,这样的社会基础必然使资
产阶级改革先天不足,导致了失败的命运;二是他们的变革理
论是以传统的公平三世说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的产
物,这套学说具有很大的主观彩,很多观点易引起非议,这说
明戊戌变法理论的薄弱。

  改革开放二十年,最大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这一科
学理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的起点;
  第二阶段,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大会正式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阶段,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成长期,大会提
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个要点”;
  第四阶段,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的系统化,系统地
归纳为“九点”;
  第五个阶级,邓小平同志逝世,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
理论,把它和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功,原因之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
  回首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举世瞩目。从中华民族的历
史大河看,二十世纪不愧为中国人民追求独立探索真理的世纪,
改革开放二十年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两次革命的同和异

  改革,人们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的“新
长征”。两次革命,两次长征,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次革命,是从农村到城市,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第二次革命,也是从农村到城市,同样走的是农村“包围
”城市之路。
  第一次革命,道路是曲折的,经历了千辛万苦,爬雪山,
过草地,跨长江,渡险河,最终取得光明的前途,迎来了社会
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道路亦非坦途,经常有围追、堵截、
明滩、暗礁,不断清除各种障碍,迎来了光明的前途,向着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那么,改革和革
命有何不同之处呢?

  首先,改革不是根本推翻旧体制,而是对原有制度作局部
的变革,改革即改善和变革之义,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对其不
适应部分作调整;
  其次,改革是自上而下,一般由上倡导,革命则是自下而
上的运动,是把旧的制度彻底推翻;
  再次,改革不是采取暴力的形式,而是采取一定的政策逐
步推开,而革命则采取武装、暴力的形式。

  既然改革和革命差别之大,为何邓小平同志又将改革与第
一次革命相提并论,把它称之为“第二次革命”呢?

  因为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是一般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
是带有根本变革的性质;我们进行的改革,不仅需要领导人有
改革意识,而且需要自下而上的发动,需要千万干部和亿万群
众的积极参与;我们进行的改革,必须有新举措、新作为,才
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实
行了20年的人民公社制的彻底否定,是新举措、新作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对实行了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彻
底否定,是新举措、新作为。

  从上面意义上说,改革需要在社会主义范围内对旧体制作
根本性变革,需要自下而上的发动,需要重大的突破性的举措,
这三点和革命的特点相类似,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
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二十年的改革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论
断的正确性。
  试想,如果二十年前我们不冲破樊篱解寒冰的话,而是固
守本本,思想僵化,会丢失多么难得的发展机会?试想,如果
我们不顾十几亿人民的改革愿望,不尊重群众,怎能有今天的
成就?
  正是把改革提到第二次革命的高度,开拓浩浩荡荡地流入
大川。
  二十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经过超
常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1979年至1997年,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由3600亿元增至74700
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
“中国人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个世纪才能
取得的成绩。”
  这是纵向比较。横向来看,清末洋务运动到1949年,
偌大的中国仅仅积累了100亿元的固定资产,现代工业一片
空白。
  改革开放20年,弹指一挥间。
  神州的巨变在数字的跳跃中显示:
  现在,中国3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949年一年的国
民收入。
  这是“实”的数字,看得见,摸得着。有些变化,难以用
数字量化,它“虚”,人们难看见,难摸着,但它又实实在在
地能感觉到,而且其影响更深远,意义非同寻常。
  餐桌上的变迁,是中国20年空前历史大变革的最好佐证,
几乎没有人否认中国人的消费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20年前,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想吃几粒花生米。孝顺
的子孙为此几乎跑遍了京城每个角落,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而
是20年前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给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带来转机,也给人民生活
带来了巨大变化。
  今天,中国人的餐桌日趋丰富,在量的增长上,200多
种蔬菜每年以2亿吨的产量进入家庭;在质的提高上,人们的
膳食结构正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
  “实”的变化和“虚”的变迁,构成了二十年改革开放之
丰硕成果。
《大地 》(199812) 第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