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易—书  

这是戊戌变法失败前夕康广仁写给易一(何树龄)的信

易一吾兄足下①:    书悉。承以人心未一、大事难成相告,诚是也。弟此次三月来京,其始专为卓如病②,以伯兄爱之③,故弟护视其病,万里北来,亦以卓如固请,不能却之。及卓如病痊,国事支离,纷乘沓至。始则割旅顺,而鼓各方上书,继则开保国会④,而收集各省同志,皆伯兄主持之。伯兄昼则讲学,接见人士,日以数十,户外履满;夜则代草奏稿,鼓言路,及能上折者上言及。四月,伯兄召见后,上奏及见客益忙,夜又改定《法兰西革命记》,《突厥削弱记》,《波斯分灭记》。因频奉上命索取,故弟须一切照料,昼夜商榷。伯兄草文,皆夜深高卧,诵之于口,而弟笔之于书。其有宜商者,即弟与辨议,即写成折,夕上而朝行。故弟亦忙极,不能行。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愿,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⑤,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伯兄非不知之,惟常熟⑥告以上眷至笃,万不可行。伯兄遂以感激知遇,不忍言去。但大变法一面为新国之基,一面令人民念圣主以为后图。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⑦,决无成功,何必冒祸?伯兄亦非不深知,以为死生有命,非所能避,因举华德里⑧落砖为证。弟无如何,乃与卓如谋,令李苾老奏荐伯兄出使日本,以解此祸⑨。乃皇上别放公度,而留伯兄,真无如何也。伯兄思高而性执,拘文牵义,不能破绝藩篱,至于今实无他法。不独伯兄身任其难不能行,即弟向自谓大刀阔斧,荡夷薮泽者,今亦明知其危,不忍舍去。乃知古人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固有无可如何者。兄在远,不知情事,易于发论,倘在此,岂能远遁?若能遁,则非人情,又何以为人?周知为志士仁人之不易也。……   

梦史氏曰:百日维新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政变前维新的骨干对形势是怎样认识的呢?康广仁这封提供了重要史料。看来,他是充分估计到局势的严重,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先烈“临难不苟免”,令人肃然起敬。

  足下:多用于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古时下对上或同辈常用的称呼。  
②卓如:即梁启超,字卓如。
 
③伯兄:即康有为。
  保国会:戊戌变法运动期间,康有为发起组织的重要政治团体。

 

拂衣:李白:“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
⑥常熟:指翁同龢。

 

后:指慈禧皇太后。

  华德里:即伽里略。

  李苏老:李端棻,字泌团,时任礼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