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

 

  在戊戌变法期间,上海有一份著名的《时务报》,它是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
  《时务报》的出版准备始于1896年春,运筹帷幄者是远在广东的康有为,具体牵头的是黄遵宪,在黄遵宪的主持下,汪康年、梁启超等先后参加筹备工作。他们经多次商量,决定用上海强学会解散时所剩余款和同仁捐款共2000多元作启动资金,办一份以“时务”命名的维新派机关报。到同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报馆初设于四马路石路(今福州路福建中路)口南怀仁里,后迁至大马路泥城桥东堍(今南京东路西首)。
  《时务报》为旬刊,自创刊至1898年8月8日,共出版69期,每期30页左右,外观如线装书形式。该报重点是“论说”中的政论文,同时还辟有“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西文报译”、“西电照译”等栏目,并常在最后附刊海内外学规章程及新译书文。梁启超作为该报总主笔,曾这样回忆:“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经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亦字字经目经心。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创办《实务报》原委)。
  《时务报》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文,为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它从创刊号起共连载43期,系统阐述了变法主张,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带有纲领性的文件。与此同时,汪康年、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也在该报发表大量“论说”,鼓吹设立议院,伸张民权;要求清政府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等。它们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草野为之歆动”。
  另外,该报副刊性材料还登载英国柯南道尔的《滑震笔记》(即《福尔摩斯探案》)等译作,这也受到读者欢迎。因而,该报发行数很快由数千份增加到万余份,最高时达1.7万份。为满足读者补购旧报之需,报馆曾将前30期重新缩印合订,此大概是我国最早的报刊合印本了。
    虽然在梁启超离开后,《时务报》晚期办报方针向右的方面转变,但许多近代史学者仍把它与天津的《国闻报》、澳门的《知新报》合称为当时“全国维新运动最具权威的三家大报”。
(石天庆摘自《英特网》朱少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