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戊戌朝变记

苏继祖

    呜呼!古今痛心泣血愤懑惋惜之事,尚有如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六日者乎?……
    ……当时中外耸听,舆论纷纭,外人耽目,清议倡言,要不免于是似而非,既加之腹撰,非过之即不及也。兹将数旬访询,反复考核,采之都中上下口吻,证之京津先后见闻,自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八月二十四日止,每日章奏谕旨繁多,已有各报书详记矣,兹不复赘,惟记有关我皇上被祸之由,特详记之,以补各报之缺,笔之中笥,以俟有心时事者考证焉。
    ……

戊戌朝变纪闻
……

八月初四日,太后于酉刻还宫。
原定初六日还宫,皇上于初三日代传懿旨,忽于初四日酉刻进城,诸务仓卒未备。所以匆匆回宫者,为明日监视皇上见伊藤也。
八月初五日,召见袁世凯。
八月初六日下诏训政,懿旨拿康有为。是日太后御便殿,召庆王、端王、军机御前大臣,跪于案右;皇上跪于案左,设竹杖于座前。疾声厉色,讯问皇上曰:“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又顾诸臣曰:“皇帝无知,汝等何不力谏,以为我真不管,听他亡国败家乎?我早知他不足以承大业,不过时事多艰,不宜轻举妄动,只得留心稽察管束;我虽人在颐和园,而心时时在朝中也。我惟恐有奸人蛊惑,所以常嘱汝等不可因他不肖,便不肯尽心国事;现幸我还康健,必不负汝等也。今春奕劻再四说,皇上既肯励精图治,谓我亦可省心,我因想外臣不知其详,并有不学无术之人,反以为我把持,不许他放手办事,今日可知其不行矣。他是我拥立者,他若亡国,其罪在我,我能不问乎?汝等不力诤,是汝等罪也。”刚先对曰:“屡次苦谏,每加谴斥,其余众臣,亦有言谏过者,亦有不语者。”复问皇上曰:“变乱祖法,臣下犯者,汝如何罪?试问汝祖宗重,康有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愦至此?”皇上战栗对曰:“是固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太后厉声怒曰:”难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于祖宗乎?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汝不知乎?尚敢回护也!“皇上本已魂飞齿震,竟不知所对,复厉声问:“汝知之乎?抑同谋乎?”皇上战栗对曰“知道。”太后曰:“既知道还不正法,反要放走?”皇上即曰:“拿杀。”此即密拿康有为抄南海馆之旨。太后并谓诸臣言,我常教你等小心,就怕如近年这些佞臣贼子煽惑也。遂幽禁皇上,带同太监搜查皇上 书房,究查御前太监。此第一次讯问皇上大略情形,言语极多,传者不胜记忆。
初七日,太后单讯皇上一次。
初八日,又同诸臣质讯一次,若原被告焉。此乃太后前近御太监传出,渠亦甚愤。十二日出宫采办节用,气愤而诉于人者,而十四日亦被杀矣。
是日晚,步军统领衙门派官员数十名,至天津密拿康有为。
八月初七日,各国公使至总署,询问“训政”究属何意。
又是日停火车。
京津人心惶恐,谣言纷纷,停车至申后,忽一汽车挂一花车,自京来津,至督署密语久之,据云杨姓大臣也。
又有言官参劾康有为者。
八月初八日,皇上率百官恭贺训政。
太后旨,命皇上拜于阶下。礼成,复于便殿召群臣质讯皇上,将所抄皇上书房中及康有为寓中奏章说帖等件,逐条审讯,以诸臣质之。内有杨锐、林旭述上意催康迅速出京之函,太后大怒,问皇上,皇上不敢认,推杨锐之意。时太后已接北洋袁世凯出首密告之事,追问皇上何意。上只得推康、谭,否则立受廷杖矣。当即饬下步军捕拿张荫桓、徐致靖及新进诸人,禁皇上于瀛台,将近御各太监看押,另派太监二十名,随侍皇上,实监禁之,二十名太监,皆太后心腹也。
八月初九日旨,近来新进干预新政诸人,传至六项公所,命礼、庆两邸讯问,有无与康有为朋比为奸情事,查实治以应得之罪;讯后并交步军统领衙门监收。杨崇伊又参康有为叛逆不道,虽已在逃,请旨各省严拿;其数月来新进之人,请旨罢斥。
八月初十日,下召医进京之旨。
此时京中议论汹汹。有太监云:皇上有病,正须静养,不能接见臣下;当轴大臣有谓皇上因服康药病危甚;又有言上已大行,俟康拿到讯明酖弑逆谋之党,方声张,恐逆党逃去也。
是日张荫桓、徐致靖、康广仁、杨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下刑部监禁。又御史杨深秀于政变后上书,阻训政,是日同下刑部监禁候旨。
杨之为人,敦品励学,为士林所敬服;林则年少才美,心亦无他;若云有围园弑母之谋,吾敢以身家性命相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千古奇冤也。
又召直总督北洋大臣大学士荣禄迅速来京。带印进京
八月十一日上谕:复七月十四日所裁詹事府等七衙门。
禁不应奏事人员言事,以符定例。
各省庙宇无庸改为学堂,以顺民情。刑部奏:案情重大之张荫桓、徐致靖等,请钦派大臣同审。
八月十二日,召见荣相,赐膳。午后又召见,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八月十三日直总督北洋大臣着裕禄补授,北洋各军仍归荣禄节制。
旨康广仁、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着即正法。张荫桓非康有为之党,发往新疆效力。徐致靖着永远监禁。冬月十六日密旨:张荫桓着于发遣之地永远监禁。
钦派会审大臣定于十三日会审。午正有旨言有人奏,若稽时日,恐中有变,即行正法。
太后深恶张侍郎蛊惑皇上,定欲杀之。上代白非康党,庆邸亦奏并非康党,始获生全。
徐仁镜、徐仁铸革职,永不叙用。
旨江西巡抚并江苏、湖北督抚密拿文廷式解京,闻杨崇伊奏也。后又有拿获就地正法之密旨
八月二十三日,撤农工商局,派办三员皆撤去卿衔,惟端方系刚相所保,八月以前与康甚密,至政变后求刚庇护,刚乃代奏,系奉所命入康党探其消息者。八月底太后召见问其外间人言定否?对曰:“自训政后,人心大定。” 太后叱皇上听之,又进劝善歌,太后大悦,命天下张贴,京中呼之为“升官保命歌”,亦可笑矣。
八月二十四日,罢经特科,废官报局,禁报馆,复八股考试。
是日何乃莹召见,太后问八股考试外间议如何?曰 :“二百余年开科取士,并不乏人才,且天下士子,相习日久,不宜更变,人多惜之。”于是复用之考试。何钻营无耻人也,专持逢迎,极得荣相欢,使是日太后问之他人,尚不至即复。缘八股一事,守旧大臣中稍明事理者,亦不谓然,不过此际与皇上、康有为树敌之心,重于是非之心也。稍迟时日,或可设法,可不再复,不意遇此小人,想亦中国人才之厄运未已也。
荣相春间曾告人曰:“近日皇上大为任性胡闹,我不能与之共事,极思出京,你们听前日因德藩来京,已闹了多日,且曰‘我向不拘细节,你们竟知在无味虚面上用心,到了大节割地赔款事,即一筹莫展。你们嫌我讲西法,我将要改变西法,汝等其奈我何云云。’此等话象话乎?何足以治天下也,配作皇上乎?”戊戌六月诸守旧大臣以皇上变法,焦愁不已,多有问之荣相者,荣相笑曰:“俟其闹至剪辫子时,必有办法,此时何急哉?”
京中谣言四起,谓皇上将改衣冠,有地安门外大估衣店请教于满大臣某者,果有此说,以便出货。某曰:“若容皇上闹去,必至如此,恐其闹不长耳。”此七月中旬之言,想必早有布置矣。
荣相谓人曰:“康有为立保国会,现放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尚不劳他保也。其僭越妄为,非杀不可。你们如有相识入会者,令其小心首领可也。”
荣相于五月一日谓人曰:“我若非太后慈恩,早不侍候了。现又嘱我以重要之事,奈何奈何?我欲辞又恐无能办之人也。”
八月十三日复有人问荣相曰:“袁世凯曾奉密诏乎?”曰:“然。”“诏中曾有杀公言乎?”曰:“然。”曰:“然则袁世凯先一同谋者也,既同谋而又出首,首鼠两端,此人亦不足取也。” 荣相曰:“袁乃我的人,无所谓首鼠两端。”诸大臣中,并非皆与皇上有嫌,皆与康有为不两立耳,所以然者,忌之,恨之,畏之。盖康之上书,曾有云:“缓变不如急变,小变不如全变。”又云:“变法尤须变人。”又曰:“衰老大臣精力不足以辅新政。”兼之裁冗官,许言事,用新进,凡诸臣之求富贵保身家之道,将尽行蔽塞之矣,安得不以死命争之。非禁制皇上不能去康有为也,故谤之诅之,思求其得以禁制皇上之道,不遗余力以谋之,遂激成八月之变。训政后,此辈曾告其戚友曰:“数月来寝不安,食不饱,今始有命焉,非我皇太后如何得了也。”
八月,有问皇上消息于当轴者曰:“已皆问明,尽招认矣。”又问:“终久如何了局?”曰:“俟稍停数日,定有办法。”问:“皇上尚能放出否?”曰:“怕不能。”问:“如此囚禁,无异犯人,实属难过。”曰:“自作自受。”
九、十月,有问皇上病者,某大臣曰:“吾料断无病好之日。”
又有问枢臣者曰:“皇上如此囚禁,倘太后千秋万岁后,再出来,更不好。”曰:“幸病已深,恐非药石可能奏效。”
十月初,有执事太监,为其侄取妇,原定腊月,忽催其媒人改十月底,其亲再三问故,乃密曰:“皇上病重,并有传宗人府近支宗谱,凡十二岁以内,**字辈,皆预备太后召见之旨。”当时买小花衣袍者,极多。
皇上谋围颐和园谋杀太后,人人言之,若追究所据,则言人人殊;变衣冠亦有言者,追究之亦如此;是以知皆莫须有也。所问者,皆问当道者也,泛泛尚书侍郎,不足论之。
怀尚书之罢斥时,其家人已知其不久仍出来,且曰:“一换皇上就好了。”虽小人言语,有由来也。
九、十月间,风声甚紧,幸洋兵进城,洋医请脉,惧外人将干预也。英、法使臣同至总署,荐法医,总署奏请,懿旨辞之;又请之,又辞。使臣谓总署曰:“荐洋医者非为治病吃药,缘贵国此番举动离奇,颇骇听闻,各国国家商定验看大皇帝病症,为释群疑,已奉国家之电,不能不看。”庆邸复请于太后,直陈其故,乃命枢臣同刚毅曰:“皇上有病,外国岂能干预,且外国医生,也不配看皇上病。”群商片时,不得不令其看视,太后特派端、庆两邸并枢臣监同看脉,洋医自带翻译。
太后觐见各国使臣夫人,特备二人充作瑾、珍二妃,防人问也,足见未尝不心虚也。
皇上今冬十一月,止穿一珠毛皮袄,寒冷之色见于面,盖袍褂见人之衣,外臣召见者皆见之,故有人预备,便衣无人见之,即无人预备拿出也。
皇上、太后膳房例膳,皆不堪下箸,向皆太后内厨房另备一桌,太后另赐皇上数样。自八月后,皇上即不得此另赐之肴,仅例膳一席,且残羹冷炙,不堪入口,撤去,左右人皆不食也。

……

(文中日期为中历,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六日即1898年9月21日 其他可参中西历对照表:


(摘录完毕 200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