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为维新宣传的中心


       1895年到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 在全国主要有三大基地:北京、上海、湖南。 变法策源地在北京,新政活跃地点在湖南, 舆论宣传中心则在上海。
    在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 清
政府惨败,1895年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失地
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这
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唤起了人们的空前
觉醒。1895年5月,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
举人1300多人,发动“公车上书”, 请求清
朝政府拒签《马关条约》,迁都西安, 加紧
练兵,变法图强, 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的政
治纲领。为了扩大影响, 他们在上海出版了
《公车上书记》。8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
京成立强学会,并创办《中外纪闻报》。 这
种以办报刊、兴学会为主要形式的宣传, 很
快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推广开来, 上海
发展尤为迅猛。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 维
新派在全国创办了近40种报刊,其中27 种都
是在上海发行的。主要有:《强学报》、 《
时务报》、《苏报》等等。全国有50 个学会
成立,在上海的有8个,主要是上海强学会、
算学会、农学会等等。可谓报刊蜂起, 学会
林立,极一时之盛。
    报刊和学会之所以在上海如此繁盛, 首
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努力的结果。 康有为等
人认为,要救国就要造就人才, 要造就人才
就要讲求学术, 要讲求学术就要“合群”,
使人们联为一体, 而最好办法就是兴学会,
创报刊,办学校。上海是南北总汇之区, 学
子走集之所, 又有着丰富的中外图书器艺,
正是合群和讲求自强之学的理想地区。 基于
这种认识,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十分重视在
上海构建舆论基地。其次, 上海有一个规模
颇为可观的外国租界存在, 清廷对这里的控
制能力较他处薄弱,文网较宽, 这正是维新
宣传的良好条件。再次,上海地区文化发达,
文化人比较集中,风气比较开通, 随着民族
工业的兴办,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印
刷出版能力远较他处为强,这也是学会、 报
刊得以盛行的重要因素。 上海遂成为当时爱
国人士鼓吹和传播变法维新思想的重要基地。
京师强学会成立以后,康有为于1895 年
11月抵达上海,筹划成立上海强学会, 以与
京师强学会相呼应。 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捐银
1500两为开办经费,江西人邹凌瀚捐银500两、申洋600余元,上海其他官绅亦有捐助。次年1月,上海强学会在王家沙正式成立,制定了《上海强学会章程》。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主办的《强
学报》正式创刊。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继《
中外纪闻》后创办的又一份机关报, 由康有
为指定其弟子徐勤和何树龄主编, 任务是“
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 以“广人
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 达
民隐”。康有为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上海强
学会后序》一文,阐述变法主张, 并号召国
内志士踊跃参加,共同挽救国家的危亡。 《
强学报》使用孔子纪年, 将孔子卒后二千三
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并列。 它刊录当
时未经公开的“廷寄”,借“谕”发挥, 宣
传变法,并提出了开议院等政治主张, 其政
治色彩超过了《中外纪闻》。
    封建顽固势力对维新派的活动加紧破坏
和抵制,大学士徐桐、 御史杨崇伊等提出劾
奏,指责强学会结党营私,要求严禁。 投机
列名上海强学会的张之洞也随风转舵, 电责
康有为, 并以上海强学会擅用孔子降生纪年
为理由,停止供给经费。1896年1月20日,慈
禧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并查禁该会的一切活
动。上海强学会也遭到同样命运,《强学报》
只出了3期就被迫停刊。 强学会虽只是昙花
一现, 但这个初具政党雏形的组织出现却标
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已经由一般的思想宣
传开始转变为实际的政治行动。
    戊戌变法时期,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创立
的众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
京沪两地的强学会虽被禁止, 但维新的
风气已开,势难遏止。 不少会员力图恢复学
会的活动,决心从创办新的报刊着手, 继续
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时务报》就是在这种
形势下创办的。
    《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8月9日, 由黄
遵宪、梁启超、汪康年、 邹凌翰和维新派官
员吴德潇五人联名发起。 馆址在英美租界石
路、四马路(今福建路、福州路)的拐角处。
该报为旬刊,从创刊到1898年8月17日停刊共
出版69期,每期二十余页,约3~4万字。 其
内容有论说、谕折、 京外近事及域外报译(
即译自外国报刊的国际新闻)等, 旨在开通
风气之文章常占二分之一的篇幅。 《时务报》的总主笔为梁启超,编辑有麦孟华、 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人。 当时才二十多岁的梁启超已是著名的改良主义宣传家, 在编辑部里常身兼数人的工作, 对《时务报》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时务报》从创刊号起登载梁启超写的
《变法通议》,连载43期。 这篇文章明确提
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 而一切要其
大成,在变官制”。 这是一份资产阶级改良
派的纲领性文件。
    该报也比较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陆续发
表了《商战论》、 《论华民宜速筹自相保护
之法》等文章,要求实行保护关税, 抵制外
国资本侵略。主张开议院,伸民权, 反映了
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渴望参预国家政治和发
展民族工商业的要求。
    《时务报》对那些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
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得到一些地
方官员的支持。如湖南巡抚陈宝箴、 杭州知
府林启都曾通令所属部员踊跃订阅该报; 反
复无常的张之洞也饬令湖北全省官销《时务
报》。该报发行量因而与日俱增, 初创时期
4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 创当时国内
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兴学——启蒙——救国, 是资产阶级维
新派的思想逻辑,也是他们反复宣传的内容。
开办新式学校是维新派再三提出的要求, 也
是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张之洞等
人所能接受的。 它比开设议院拥有广泛得多
的社会基础。所以,在戊戌变法运动中, 新
式学校开办了不少,在这股热潮中, 上海先
后创办了南洋公学、经正女塾、 小学堂和东
文学社等风姿各异的新式学校。
    南洋公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创
建于1897年,创始人为盛宣怀。 南洋公学设
有四院, 即师范院、 外院、 中院和上院。
1899年秋又开设了译书院, 译书院附设东文
学堂。
    经正女学创办于1898年, 是中国人自己
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改革之路向来曲折。1898年9月21日,封
建守旧势力的总代表慈禧太后悍然发动政变,
软禁光绪皇帝,下令废弃新政, 捕拿维新党
人。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谭嗣同、 杨
深秀等维新六贤惨遭杀戮。 无数爱国人士寄
予厚望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 寻求救国
救民之道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前进,数年之间,
革命运动于上海勃兴, 许多维新志士亦转而
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