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历史「戊戌变法」的
教学设计与评量命题

林永钦 张晓芬 王秋兰

【注】这是台湾的历史教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有关部分,所辑不够完整 。 


……

叁、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百日新政以一百一十多道上谕为基础,看似洋洋洒洒,但新政内容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问问学生:为什麽呢?从内容来看,它会不会遭到什麽人反对或阻挠呢?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纷歧、多面:才一百零叁天,法令太多;康、梁等人官位不高,或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大家爱理不理。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取消满人特权」及「废除八股」所引起的反对来回答。学生的答案只要是涉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就算有效,也都值得鼓励。(废除八股是变法的第一大事,引起的反对也最激烈;可以与命题部分的第二道题目互参,题中要点为张之洞所说。)

  由於新政措施,不但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党的利益,而且遭致了一切守旧势力的不满,所以,在中央和地方,许多官吏都在破坏和阻挠变法法令的贯彻执行,维新派遭到极大的阻力;阻力的首源,当然是守旧派「马首是瞻」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成竹在胸,着着部署,待机而动,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关键。因此,第叁小节「戊戌政变」教学,主要重点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至於杀捕维新人士的过程,则是当作次要重点来处理。这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教学,是选取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就其内容择要语译,制成讲义〈资料四〉,在课堂阅读後,由教师设计问题、请学生思考。〈资料四〉的问题设计,是希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并训练一些简单地利用史料来建立历史解释的能力;在知识内容上,藉着〈资料四〉,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留下印象。

〈资料四〉
  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和户部尚书职 
务,开缺回籍。
    1898年6月15日,上谕:以後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
     1898年6月15日,上谕: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问题与讨论:阅读资料後,首先问学生:百日维新在哪一天开始的呢?1898年6月11日,是的。第二个问题:〈资料四〉光绪皇帝的诏令内容是否有利於维新派、光绪帝本身,还是守旧派呢?为什麽?这堂课前面的教学,已经提过翁同和、荣禄;资料中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革除翁同和职务,教他开缺回籍,一正一反的诏令,学生应该也能理解,是不利於维新派的;再加上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俨然「太后门生」,这样一来,不独对维新派不利,对光绪帝本身也是不利的。为什麽呢?教师可以视学生回答情况,提示学生思考:翁同和是什麽人,属於哪一派呢?荣禄是什麽人,又是属於哪一派呢?或者,教师可以补充说明,翁同和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又是光绪皇帝的师傅,最为维新派所敬重和信任,可以说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了他的职务,是大大削弱维新变法势力的。荣禄是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守旧派,而直隶总督一职则统帅北洋叁军:包括当时董福祥的甘军、聂士诚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军,多的一万几千人,少的也有七千人,合共数万人,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锐,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接着问学生,如果你是光绪皇帝,你会下这样的命令吗?学生一定回答:不会。当然不会。第叁个问题:那麽,光绪皇帝为什麽还要下这几道诏令呢?他可能是在什麽情况底下下达的呢?背後显示的意义又是什麽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出:光绪皇帝不得已、被逼的。被谁所逼呢?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这麽做,表示什麽呢?皇帝连自己师傅的顶戴都保不住,表示实权仍在慈禧太后手里。第四个问题:串连〈资料四〉,你能建立一个什麽样的历史解释吗?虽然国中学生也许不知道什麽叫做「历史解释」,但是这样能力的培养,应该值得尝试。可以向学生这样说,北洋叁军既归荣禄统辖,京畿一带也就在旧党的控制之下了;慈禧太后用自己最亲信的荣禄,掌握了军权。然後请学生注意〈资料四〉中各道诏令的下达时间,找出其中的关联。百日维新开始於6月11日,仅仅过了四天,6月15日,光绪皇帝就被慈禧太后所逼,发布了几道对戊戌变法,同时也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诏令。根据〈资料四〉所能建立的历史解释是:在百日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旧党就做好了有朝一日发动政变的部署与准备了。

2. 杀捕维新人士

  戊戌政变最後阶段,教学重点可侧重在新、旧两党的对立与紧张关系上,至於经过的内容则可简要:荣禄任职直隶总督不久,就把军队调到北京外围待命兵变。社会上并传言说,太后和荣禄要藉九月份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乘机将他废黜,另立新君。维新派在形势愈来愈危急的时刻,也深切感觉到他们已在旧党所部署的军事包围中,要摆脱是不容易的。这时可以请学生想一想:为什麽呢?要怎麽办呢?因为慈禧太后所主要依靠的,是荣禄所控制的北洋叁军。於是光绪皇帝密诏康有为、谭嗣同商量对策。维新派势单力孤,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把希望孤注一掷地寄托在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身上。这是因为袁世凯曾经参加强学会,维新派认为他应该会同情变法的关系。九月中旬,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他诛杀荣禄,保护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兵谏」。不料,袁世凯表面上答应,第二天就去天津向荣禄告密。袁世凯为什麽要「阳奉阴违」?你觉得他表现如何呢?教师也可以提出和学生稍加讨论。9月21日,慈禧太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第叁度临朝听政。接着,她又做了两件事,惩治她的政敌,推翻新政。康有为、梁启超事先得到外人帮助,逃往英、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还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捕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政变发生後,新政措施除了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馀全部都被取消,戊戌变法失败了。

  本课「戊戌变法」的主要教学内容,讲述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然而,戊戌变法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并不是变法的日日夜夜,而是维新人士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所作的努力与牺牲。尤其,以谭嗣同的慷慨就义,最为特出。所以,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设计课後的模拟历史剧,由教师编写剧本〈资料五〉,教导学生、安排演出,目的在让学生加深印象,有所感动。

肆、教学活动设计:模拟历史剧

一、主题:谭嗣同与梁启超的故事

二、说明:1.由学生分别饰演谭嗣同、梁启超、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主要安排成二幕:第一幕,谭嗣同与梁启超诀别;第二幕,王五、胡七劝逃不果。安排一位学生报幕、旁白;   「楔子」与「尾声」只有报幕者的旁白和适当音乐,其用意是补道具、场景之不足,旁白者的语气宜富有感染力,藉以烘托时代与各幕场景气氛。
     2.教师部分:提供剧本,指导、安排学生演出,并提醒学生不可占用太多读书时间;教师要在表演之前就对演出情况有所了解,演出时能有效掌握教学活动效果。
     3.学生部分:表演者态度宜严肃、真诚,要注意角色身分、语气;观赏的学生也要认真对待。

叁、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资料五〉

楔子:〔旁白〕

  光绪二十年,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青年谭嗣同由湖南溯江而下直达上海,畅游京师,准备拜谒康有为,将一腔热血??给中国。正巧康有为有事回到广东,没有见着。谭嗣同和梁启超却风云际会地结为莫逆知交,日夜谈论着他们的维新大业。
  不料——。

第一幕:

〔旁白〕油灯微弱的光芒,映照出谭嗣同和梁启超忧愁的面容。

  梁启超无奈地说:「听说皇上已经被太后软禁了……。」谭嗣同听了,心里像刀扎一样地难受。「嗣同,还是一起走吧!」梁启超接着劝他。

  「我已经说过,以前想救皇上,已无可救;现在要救南海先生,也莫可奈何。我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而已。你不必再劝我。」谭嗣同从容地说。

  「天下兴亡,知其不可而为之;留得青山在……。」梁启超还想说动他。谭嗣同以手势打住梁启超的话,并说:「没有逃命的人,维新大业无以为继;没有留下的人,皇上的知遇之恩无以为报。两件大事,任重道远,我和你勉力分任。」

  二人眼神坚定、凄然抱拳相别。

第二幕:

〔旁白〕深夜。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趁着夜色、翻墙潜入谭嗣同的书斋。

  「我不懂,慈禧这婆娘一定不会放过你,你怎麽不走?」王五气愤愤地说:「这臭婆娘!」他挥舞着虎虎生风的大刀。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都要流血。今天中国还没有为变法流血的人,这是国势不振的原因。我谭嗣同愿意做第一个这样的人!」

  「凭我们两人的功夫,加上我们以死相护的决心,你绝对可以逃得掉。」胡七握紧双拳说:「先避避风头再作打算吧!」

  谭嗣同坚决的摇头。

〔旁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十,谭嗣同被捕。他在狱中意气自若,整日绕室而行,拾取地上炭屑,就粉墙作书。留下这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尾声:〔旁白〕

  八月十叁日,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谭嗣同如自己所愿地「死得其所」;当年,他才叁十叁岁。

  梁启超则乘大岛舰东渡。他的〈去国行〉说:「呜呼!……君恩友仇两未报,死於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遂在日本办报,为苦难的中国继续请命。

  戊戌变法失败了。

  逃走的和留下的人,都是光明磊落的,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伍、命题与评量

一、判断下列论述的基本思想属於哪一派的主张?
     (  )   (  )   (  )   (  )

  说明:本题为理解史料题,在测量并测验学生对清末各阶段重要史实的理解能力,若能记得重要的史实,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在一次变法後,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麽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於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阅读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  )